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清帝国国旗 > 第三章 在痛苦中挣扎(第4页)

第三章 在痛苦中挣扎(第4页)

从此,叶赫那拉氏能和皇帝议论国事,谁也不敢得罪她。皇后钮祜禄氏因为没有生儿子,凡事都让懿贵妃三分,其他嫔妃就更不在话下了。

3-10慈禧太后

由于长期参与国事,叶赫那拉氏渐渐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欲望。而恰在这时,咸丰帝因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又急又气,不久就病死了。死前的一日(1861年7月15日),咸丰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一等公景寿、三等辅国将军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与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祜瀛,吩咐他们立载淳为皇太子,并授给他们以“赞襄政务”的官职。

7月16日,由于这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的支持,载淳得以皇太子的资格继位为皇帝。次日,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后来,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以载淳的名义,恭上两宫皇太后徽号:尊母后为“慈安太后”,圣母为“慈禧太后”。

从此,慈禧的地位与钮祜禄氏完全相等。

9月23日,她与慈安太后及皇帝载淳,拜送咸丰的灵柩离开热河承德,回北京。按照清朝的规矩,他们送走了灵柩以后,必须比灵柩先到北京,以便届时率领文武百官恭迎。

因此,当灵柩尚在途中之时,慈禧与慈安太后、皇帝载淳已于9月29日到达。这时,恭亲王奕早就作好了政变的准备。他对慈禧说:“万事齐备,只等太后降旨了。”

果然,就在当天,朝廷上下掀起了一片要求太后垂帘听政的声浪。掌握兵权的胜保说:“事到如今,非皇太后临朝听政执掌权柄不可。否则,没有办法安定人心,维持政体。”

3-11咸丰帝

文武官员们看到生死大权都已操在奕、胜保等人手里,谁也不敢出面反对,王公大臣照例到皇宫去给小皇帝请安。慈禧突然拿出早已写好的,以小皇帝名义发布的圣旨,宣布解除八大臣的职务,将载垣、端华等人逮捕。载垣、端华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事先安排好的侍卫就如狼似虎地扑上来把他们按倒,押送监禁了。慈禧又立即派侍卫去捉拿远在路上的肃顺。肃顺护送灵柩走到密云县,天已经晚了,他刚刚睡下,逮捕他的侍卫就闯进门,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绑了。政变成功了,由于这一年是旧历辛酉年,所以叫“辛酉政变”。

在向王公大臣宣布八大臣的罪行会上,慈禧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肃顺等人如何不遵法度,怎样欺侮她和小皇帝,说得活灵活现。她还说:“先皇根本没有让这些人参与政务,这是肃顺等人私自搞的鬼把戏,那先皇的遗诏是假的。”小皇帝载淳也按照慈禧预先教好的话说:“这些人忘恩负义,应该杀头。”

最后,恭亲王奕被任命为议政王、军机大臣。慈禧和奕等商议,决定把他们最恨的肃顺斩首,命载垣、端华自杀,其他五人分别充军或者革职。接着,慈禧和奕安排载淳登上皇帝的宝座,废除八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改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慈禧假装谦卑地说:“宋朝有皇太后垂帘听政先例,我不敢独自临朝听政,就和母后皇太后一同听政吧,年号‘同治’就是我们俩一同治理天下的意思。”

中兴四大臣

在晚清中国专制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崛起四位中兴大臣,他们凭借才能剿灭农民起义,开启洋务运动,企图力挽中华几千年封建专制体制纲常名教的覆灭。

湘军头子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五岁开始在家塾随父亲读书,后在长沙府应试中举,名列第七。1834年,毕业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底进北京参加会试,一连两次均落第。1838年,再进北京参加会试,终于中第38名进士,然后入翰林院,成为主和派重要人物、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并被穆彰阿改名国藩。

1840年,曾国藩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而步入仕途。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潜心研究宋明理学,从韩愈、周敦颐、朱熹到陆象山、王阳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过,成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位道学家”。这一时期,他虽不曾飞黄腾达,也还一帆风顺,只有几年工夫就升任为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3-12曾国藩

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攻入湖南,曾国藩因母丧回籍,遂受清廷命令,办理团练,与太平军对抗。以后由他训练的团练演变为湘军,成了清王朝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他也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统帅。由于他杀人太多,就如剃头那么容易,所以被人们骂作“曾剃头”。他自己则把他的好杀归之于“时势所迫”,曾多次解释:“书生好杀,时势使然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之学,认识到西洋的军事科技有利于清王朝政权的巩固,所以他提出了“师夷智以造船炮”的主张,把它看成是“自强之道”的“下手工夫”,并在中国开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他的眼光还不仅仅限于“师夷智以造船炮”,同时还主张“立学馆”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开馆教习”,让年轻人学习西方科技,以成“图振奋之基地”;还主张“远适肄业,收远大之效”,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些都成为当时开放式的思想。

洋务大师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1823年,本名章桐,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年,李鸿章回籍办、团练,以对抗捻军和太平军。1858年到江西入曾国藩幕,成为曾国藩的门生,襄办营务。1861年奉命编练淮军,很受曾国藩赏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因表现突出,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3-13李鸿章

1865年任两江总督,调淮军与北方捻军作战,第二年继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先后镇压了东、西捻军。1870年,又继曾国藩而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等大权。以后,他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美《烟台条约》、中法《中法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中俄密约》及与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等。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其学问与曾国藩不能相比,可是在务实精神和办洋务方面,却比曾国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后又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先后设立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军用和民用工业。他还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了北洋舰队。李鸿章可谓洋务派中最有实力的中坚人物。

-代名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数举进士不第。初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后经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任浙江巡抚,因战功迁升闽浙总督,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之一。后调任陕甘总督,率军镇压回民起义。1875年,他督办新疆军务,率军讨伐阿古柏叛乱,在收复乌鲁木齐及和阗等地、维护中国主权、阻遏俄英势力对新疆的侵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881年起任军机大臣。左宗棠与道光、咸丰间的经世派人物如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颇有往来,受其经世实学的影响很大,因此,十分注重学术的务实性和致用性。左宗棠对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极为赞同,这使他也成为当时学习西方军事长技的积极倡导者。在闽浙总督任上,力排众议,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到陕甘之后又创立了西安机器局、兰州制造局等军用和民用工业。

3-14左宗棠

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大学士等职。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广西境内击败法国侵略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参与所谓的“东南互保”,并镇压两湖地区的反洋教和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1907年,出任军机大臣,掌管学部。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但与李鸿章有矛盾,他的许多思想又与早期改良派比较相近。他曾开办了不少洋务工厂,如汉阳铁工厂、湖北枪炮厂等都是他开设的,还设立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过芦汉铁路。1898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劝学篇》,在此文中,张之洞系统总结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中的一个流行的共同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