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德意志帝国建立时间 > 第二部分的社会文化第一章 德意志哲学(第2页)

第二部分的社会文化第一章 德意志哲学(第2页)

对于自杀这一观点,叔本华是持反对态度,基于形而上学论的学说,他认为自杀本身,就是对意志的肯定和体现,而且人们会自杀,都是因为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会认为死亡代表一种无的状态的实现。可叔本华认为这并不是无的状态,他认为人从出生起,就已经是一种表象,而死亡只是这种表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4。尼采和他的哲学

1844年,在萨克森罗肯镇的新教牧师家庭中,一个新兴哲学家诞生了,那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年-1900年)。尼采在20岁时就读了波恩大学,神学和古典语言学是其学习的主课。尼采之前曾就读过浦弗达预备学校和瑙姆堡文科中学。在波恩大学一年后,尼采由语言学转而学习哲学,大学也从波恩大学转为莱比锡大学,并在1869年担任瑞士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一职。2年后,尼采撰写出版了《悲剧的诞生》一书,其内容曾轰动一时,然而这种从美学角度确立哲学起点的观点,也遭到正统语言学家的反驳。1979年,尼采辞去教授一职,此后的10年,尼采因身体状况的原因,经常四处流浪和旅行,在此期间,他不断感受着孤独的痛苦。但是尼采为了更好的去思考,他又不断的追寻着孤独的足迹,于是,他大部分的哲学体系和观点,都是在这十年间摸索出来的,在反思和批判中确立起来。

尼采的价值观和思想,让他的著作备受关注和追捧。在他的文中,没有类似论文般的系统论述,而仅仅是一些格言警句,但是他那些格言警句中,充分体现出对权力意志和一些非理性的精神的推崇和倡导,以及对道德观和精神信条的批判,因此,基督教的传统伦理观,以及启蒙时代的一些理性和科学的发展观,都成为他批判的矛头和抨击的对象。尼采认为,基督教否定了生命的存在意义,限制人类的意志发挥,也使一些原本的行为冠上美德和邪恶的代词,从而限制生命本能的发挥。因此为了人类的本质的内在欲望,则必须去除掉这种外在的枷锁。于是尼采宣扬“上帝死了!”,尼采认为上帝是人类的产物,人类要超越虚无主义价值观,必须先突破现有的枷锁,创造出全新价值。尼采还认为,是因为理智的过分发展,才导致现代阶级社会的各种退步,并认为意志和本能均为这种理智过度发展的受害者。因此,在尼采的理论中,他强调人的欲望对生命的重要性,认为这才是生命的真正力量,并反对自由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在这一方面的理智观点。尼采还呼吁一种新的“超人”形象的出现,这种人是真正的生活享受者,他们能证明自己存在理想,并能不为社会所限制,这就是尼采的“超人”概念。

尼采所提出的“超人”概念,其实是一种超现代化的理想,他以“超人”概念为基础,对旧传统进行否定,他提出超人与否,并不是在于种族的差异,也不是来源于出身,而是对生命意志的强弱所决定。不过,尼采的学说中,还渗透着种族主义的倾向,他的学说中,包含着种族主义的糟粕。尼采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基础、文化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学说的创立的影响还在于他针对西方文明的弊端所展开的评判,以及价值重估。20世纪的进步流派和反动流派,都或多或少的从尼采那富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哲学中得到启示。法西斯主义者看准了尼采哲学中的消极成分,并曾被其所用,而且还将一些权力意志、超人概念等进行歪曲利用,将自己任命为尼采超人的化身,并将尼采当成自己的思想先驱进行赞颂。可事实上,尼采对新帝国的态度并不是认同,而是批判,且他既不是反犹主义者,也不是民族沙文主义者,甚至还反对俾斯麦的领导。此外,尼采对德国这个民族的好感度不高,他认为德国人对自己的邪恶没有意识,甚至有些病态,所以是一个危险的民族。尼采对犹太人的评价明显高于对德国民族的评价。他认为“与犹太人接触是一种愉快”,也认为犹太人才是最健壮、纯洁、坚强的民族。这些都体现出尼采本身,对纳粹势力的否认和评判。

尼采的哲学,对正视西方文明的弊端提供新思考,也反映了危机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尼采的哲学并没能对这种弊端提出解决的办法,也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是一种极端的诋毁,以及对权力意志的赞颂,反而为暴力和非理性观点的滋生营造环境。

5。德国哲学先锋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1831年),出生地为德国的斯图加特。黑格尔是大器晚成的一大实例。他在30岁时,才开始在耶拿大学任教,并在1829年才成为柏林大学校长。直到这个时候,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才最终成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已撰写了《逻辑学》、《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和《哲学史讲演录》等多部著作。

黑格尔的学说对思想界的影响很是广泛,在其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学派间产生广泛的争论,几乎所有的学派都参与到争论中来,或是肯定或是否定。黑格尔学派在后期被历史学家分成左右两派,右派是保守主义派别,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正统的宗教观念,其代表是柏林汉德大学的追随者。黑格尔学派的另一个派别--左派,则吸收了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并主张自由民族。这一学派有时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都是左派的成员之一。

在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时,柏林西贝尔酒吧常聚集着年轻的黑格尔信徒们,他们在这里聚会、喝酒,而这种氛围则为150年后的各种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无神论、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

虽然黑格尔学派分为两个派别,但是在左派中,却几乎没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是其追随者,甚至于还有左派的成员公开批评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黑格尔左派成员对黑格尔的批评,却衍生出全新领域的一些新的文学作品。在当时,黑格尔的辩证法还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正题”,二是“反题”,三是“合题”。这种分法并不是黑格尔自己提出的,而是最早出现于费希特的模拟描述中,那个描述是一个对人和全体之间联系的描述。当时,黑格尔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三段论法对黑格尔理论的真实论点会产生误导性作用,导致其真实论点被掩盖。黑格尔曾说过:“要考虑到两个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绝对的和最终的目的;第二,实现的方法,也就是说知识和意识的主观方面,包括生命、运动和活动。”黑格尔使用前两个论法“正题”和“反题”,却在第三个论法上使用“整体”这一概念,前两种元素进行主观整合。

黑格尔曾用辩证法体系来解释各种历史,包括科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等,不过也有评论指出说,黑格尔曾为了满足他的辩证法的使用,而掩饰过历史的真实。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文中,卡尔·波普尔就曾指出,19世纪30年代是普鲁士的理想社会,而并非是黑格尔所文饰的威廉三世的统治。赫伯特·马尔库塞也曾批判过黑格尔为20世纪的极权主义开辟道路,虽然黑格尔只是认为存在即为合理的,但是赫伯特·马尔库塞却批判他为国家权力的辩护士,并在《理性和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崛起》一文中公然指出。亚瑟·叔本华以及许多英国哲学家对黑格尔的历史解释予以批判,认为黑格尔的著作都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蒙昧主义。

直到20世纪,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起源与黑格尔哲学有关,且黑格尔的历史观也在此时开始复活,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在乔治·卢卡奇撰写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发布后,黑格尔哲学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并再度兴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甚至影响到现代美国的哲学家。

在哲学上,黑格尔对康德的哲学理论大家赞赏,他的很多哲学理论都效仿康德,可其重要性却远超过康德的成就。黑格尔认为新世界的诞生,应该在政治上和哲学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认为,哲学在“世界精神”所步入的新时代,将完成其目标,且能对历史与人性有一个完全的理解。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为哲学领域开创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通常认为,哲学家原本就是会被后者拿来进行参考借鉴和评判的,但是,真正的哲学史观却涵盖了整个人类理智体系进化的观念。而黑格尔的哲学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他坚持要观察历史的思想和冲突,必须在“世界精神”这一大脉络下进行,黑格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这些冲突并不是决定性的对立,而是一种局部的对立而已。在黑格尔眼中,每种概念都其恰当的位置,虽然都是有用的概念,但却往往还是彼此冲突的,例如世俗主义与一神论、激情与理性、共同体和个人等。

《精神现象学》,这是黑格尔在1807年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此书的出版,其目的在于获得“绝对”真理,但是这个真理并不是“最终与完成”的真理,而“真理”也不等同于“事实”。这本书是概念旅程,它将最终将人类带向复杂的意识概念中。无所不包的观点,这个是黑格尔追寻的真理,他认为在宏观哲学中,“绝对”是种谦卑的态度,而意识,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黑格尔还认为,个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贡献只是局部和片面的,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决定性的。

《精神现象学》,其核心是精神,一种囊括所有的人类和自然界的宇宙灵魂观念。《精神现象学》一书所展现的结论,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然而这个精神中,所有的问题,所有的争端,所有的不合,全都集中在这个精神之中。黑格尔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真正意义的统一世界。迈向真实世界统一的第一步,就从这涵盖一切的意识观念开始。

6。文化新潮

帝国时期,德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统一和经济高速发展。在接下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教育的发展,德国的学术水平突飞猛进,已达到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德国的科研方式也被许多国家所认可,所以其大学吸引很多留学生前来学习,而德国的训练方式也被欧洲很多国家所借鉴和引用。德国的教育学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典范,各类教育活动也在德国陆续展开。德国的大学,在当时也成为了学术研究中心,其研究中心备受社会各界名流的关注,从德国大学出来的学生,其声望甚至得到工业家和其他商人的尊重。而且,加之各类媒体的出现,报刊杂志和出版物的增多,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传播速度也日渐加快。直到1750年,德国各邦出版的书籍已经多达1279本,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中,到1850年,增加至9053本,1890年,增加到了19000本。而除了上述的科普文学作品外,群众教育的主要作品还有一部--《浮士德》。

虽然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德国文化的发展,但这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影响,德国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大范围的文化思潮,也影响着德国文化的发展。全欧流行的理性自由主义,在帝国时期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下,开始受到一些新的观念的挑战,例如时空观念和价值观念。而这种挑战的来袭,却和欧洲的出现的理性主义危机相合拍,使得在帝国时期,文化面貌发生全然不同的改变,变成更加复杂的历史图景,也让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在新的文化观念的推动下,各文化成果不断被创造出来,一个新的时代也被无意识的创造出来。

新的文化观念的表现,首先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并以新宇宙观的形式表现。在19世纪末,牛顿理论已经将物质世界图画展现在大家面前,牛顿理论也成为西方宇宙观的基础。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牛顿理论对于宇宙模式的解说,却开始遭到外来的新的科学观的挑战,这一挑战的来源,便是德国,其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的相对论,便是对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产生最具革命性影响的定论。1905年,莱比锡《物理学纪事》上,三篇论文的发表,向当时的物理学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当时年仅26岁的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在一篇不到一万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爱因斯坦的结论被用著名的方程式进行总结: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该方程式总结论证了时间、空间、物质间的紧密关系,反驳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并论证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这一定论的提出,成为现代高能物理学创立的前提基础,也揭示出原子内部的能量秘密。随后,在1916年,爱因斯坦又进一步研究时间、空间、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否定了传统的时空观,物理学的革命,就从此刻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