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说话是将文字、句子组合起来变成声音。“话”的实体还是字眼本身。运用字眼有以下几个原则:
(1)说话要越简洁越好
有些人叙述—件事情,为了卖弄才华,极力修饰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用西方语言特有的修饰手法,或穿插一些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
如果费了很大的劲,却使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即使你用了许多华丽的字眼,也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人觉得你不踏实。
有些人在说话时,东拉西扯,缺少组织和系统,亦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如果你有上述的缺点,只要在说话时记住说得简明扼要就行了。在话未出口时,先在脑子里构思—个轮廓,然后再按秩序一一说出来。
(2)词汇不要重复使用
说一句“为什么”就够了,而有些人却要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两个“好”就足够了,但有些人却说“好好好好”,或者说“再见再见再见”。
其实这些重复的词汇,在加强语气时才用,一般都不必重复使用。
(3)同样的名词不可用得太多
某人在解释月球上不可能有生命这一问题时,在几分钟内,把“从科学的观点上说”这句话用了二三十次。无论什么显示才华或新颖的词,用多了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人是最聪明的,但第二次再用它的人就愚蠢了。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上面所说的,每说—件事都要创造一个新名词,但把一句话在同一事件中反复来用,就会使人厌倦。
有一次,一位幼儿园老师讲故事。说到某公主,她说:“这公主是很美丽的。”说到太阳,她也说:“这太阳是很美丽的。”此外说到水池、小羊、草地、高山,也都用“很美丽的”来形容。结果小朋友们问她:“老师,到底哪—个是最美丽的?”
她为什么不用“可爱的”、“柔嫩的”、“明亮的”等词句来调和一下呢?这不是可以增加听者的兴趣吗?
(4)要避免口头禅的习惯
当某一句话成为你的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住,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的。这毛病是容易被人窃笑的。你或许爱说“岂有此理”,也许爱说“绝对的”,也许爱说“没问题”,这些和你说的话毫不适合的口头禅,还是尽量避免吧!
(5)不说粗俗的字眼
古谚道:“字为文章的衣冠。”现在我们说:“言语为个人学问和品德的衣冠。”相信这没有什么不妥吧。有些人道貌岸然,雍容华贵,但是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就满口粗话,甚至一些不雅的下流话也出了口,使人听了作呕,方才的敬慕之心也会顿然消失。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识品格不高,不过是疏忽大意,不知改正而已。
你可以用幽默有趣的话来表现你的聪明、活泼和风趣,但不可以用低俗的话来表现。一句不中听的话,会使别人觉得你卑劣、轻佻和无知。
粗俗的字句不可用,同样太深奥的学术用语也不可多用,除非你是一个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得当,也是不太好的。
随便滥用学术用语,听不懂的人不知你在说些什么,而且会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夸耀你的才华;听得懂的人则觉得近乎浅薄。
在不知对方的文化程度时,用什么字眼也要小心。有些人不管对方懂不懂,就随便在话中夹入外国语和外来语,这也是要多加注意的。
良好的交际语言,应该以大方、熟练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使你说的话多姿多彩,扣人心弦。
3辈煅怨凵,话说有度
我们在交流中,都不是自己的“一言堂”,双方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这要求在与别人谈话时,要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姿势、态度、表情等。该讲则讲、该停当停。
会说话,不仅仅是提问和回答,还要依照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风俗、不同背景自然表达,因人而异,只有这样你才能八面玲珑,处处“吃香”。
因人而异,主要从几个方面把握:
(1)看性别说话
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用之于女士。
(2)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3)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
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4)看对方心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