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产生意外的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翻上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5)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尹文子·大道》讲了这么一件事:郑国人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玉叫做“璞”,东周人把还没有腌制成干的老鼠叫做“璞”。郑国的一个商人在东周做买卖,一个东周人问他:“你要不要买璞?”郑国商人说:“我正想买。”于是东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老鼠递上。郑国商人赶快辞谢不要。东周人在作言辞表达时,没有认清其接受对象是郑国人,所以买卖没能成功。
地域不同而对言辞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上的表现大体有:欧洲人不喜欢听涉及自己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年龄状况(女性更重)、家庭私事、行动去向等问题的话,忌讳“13”和“星期五”。
朝鲜、韩国、日本人忌讳别人说“4”。
阿拉伯人喜欢听“星期五”。
泰国人喜欢“9”。
菲律宾人不愿谈论政治、宗教及腐化问题。
赞比亚人爱听尊称,最好加上职务和头衔。
新加坡人不爱听“7”,反感别人对自己说“恭喜发财”,忌讳谈论关于猪的话题。
扎伊尔人喜欢听随和、爽快、恭维的话。
俄罗斯人喜欢听尊称、敬语、谦辞,倾心于“女士优先”的话题。
突尼斯人喜欢别人在各种场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问候得越长、越久、越具体越好。
在中国各地的表现大体有:香港人爱听吉祥话,涉及福、禄、寿的都很喜欢,乐于别人随时随地对他说“恭喜发财”。喜欢“3”、“6”、“8”等数字。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资收入、年龄状况。忌讳语也较多,如“炒包饭”、“炒鱿鱼”,有解雇、开除之嫌,听之不吉利;“猪舌”有蚀本之嫌,改叫“猪利”;“丝瓜”有输光之嫌,改叫“胜瓜”。
澳门人喜欢听别人说话干脆,直截了当,不爱听转弯抹角、吞吞吐吐的话语。
蒙古族人喜爱白色,爱谈与白色有关的话题,高兴别人来祝福;最厌恶黑色,忌讳别人谈论黑的话题。
彝族人忌讳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特别是别人的生理缺陷。
维吾尔族人谈话以长为先,亲友见面互道问候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个省区的不同位置,也有表现。比如,不同地方的人对西红柿的叫法不同,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个人要想使自己说出的话引起对方的重视或取得对方的认可,必须得把握好说话对象的分寸,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4庇鑫锛蛹郏逢人减岁
西方的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有一种途径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优秀的口才。”能够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在现代人的交际中是很重要的,能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就会运气通、人气畅、财气旺;会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就会使你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常言道“遇物加价,逢人减岁”。这是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的一种技巧。人们永远希望自己的物品被别人认可、称赞,希望它超出固有价格;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貌美,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所以,要想把话说得更动听,就要学会“遇物加价,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遇物加价”与“逢人减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行为,需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妨参考如下两点:
(1)物往贵处说
日常生活中,购物是一项普遍行为。购物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心理是想花少量的钱买最多的商品。人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某人花费50元买了一样价值100元的物品时,往往会非常兴奋,当别人提起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但是,如果花费100元,买了一件价值50元的商品,当别人提起时,不免会影响情绪,认为自己吃了大亏。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遇物加价”的说法,便成了一句时髦话。
前不久,阿才买了一套新休闲装,阿呆知道它顶多只要两三百块钱就能买下来。阿呆见阿才正在为自己买了一套新衣服而高兴,便没把实际价格说出来。这时,阿才要阿呆猜一下这套衣服的价钱,阿呆说:“这么好的衣服,最少也得五六百元才能买下来吧?”阿才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笑着说:“我才花了400元,怎么样,我买东西的水平够高吧?”
阿呆明明知道该套休闲装的市场价格,但是他并没有说出衣服的实际价格,而是故意抬高了衣服的价钱,这样一来,阿才少花钱多办事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从而对阿呆产生了亲近的感觉。
“遇物加价”这个方法,非常能讨人欢心,使用起来又非常简单,只要有意提高对方购买物品的价格,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抬高物品价格时,首先要对该物品的真实行情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把“遇物加价”的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赢得他人的欢心。
(2)人往年轻讲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特别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真实年龄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有人将自己的年龄往大处说,就会产生不悦感。所以,宁愿把人叫小了也不能把人叫老了,这是把话说到点子上的前提之一。例如,你是一位30岁出头的成熟女性,当别人说你像40多岁的女人时,你心里能高兴吗?或许嘴上不会说些什么,但心里也会责备对方不会说话。
成年人大多有怕老的心理,与这些人打交道时,“逢人减岁”就能派上用场了。这种方法应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只要把对方的年龄往年轻说就是了,如果对方看上去大约有40岁,就可以说成30岁,对方听后自然会心花怒放,如果对方告诉你她的真实年龄时,你还可以进一步夸奖对方保养得好,懂得美容之道等,使对方的虚荣心得到充分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逢人减岁”的方法只适合于中老年人。如果对20多岁的年轻人,使用这种说话方式,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方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认为他不够成熟,怀疑他的能力,这时候要用“逢人添岁”取代“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其实,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最终目的是投其所好、讨人欢心。当然,这种投其所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并没有巴结奉承的意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别人开心。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也是赢得好人缘的一种手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也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同时,抓住每个人的个性,赞美他们的优点,便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赞美别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说得天花乱坠,过了头的就不是赞美,而是“拍马屁”了。因人、因时、因地、因场合适当地赞美人,是对别人的鼓励和鞭策。通常讲:年轻人爱听风华正茂,有风度;中年人爱听幽默风趣,成熟稳健;老年人爱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德高望重;女同志爱听年轻漂亮,衣服合体,身材好;少儿爱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病人爱听病情见好,精神不错。
有道是说话要说到冷暖之处、喜痛之处、要害之处。有时话不在多,而在于说好。对人要有关怀之情,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于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于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于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对需要帮助者来说,如同旱天的雨、雪中的炭,会使人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