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善用人才,不论其出身,任人惟才是标准。通过不计微贱,重用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安定北部边疆,充分体现一代明主之雄才大略。因此,欲成大事的人,应从中领悟奥秘。
在三国时期的曹操也是个重用人才之士,他曾四次下榜求贤。
从公元203年至217年这14年中,曹操曾连续颁发了四道“求贤令”。他极力提倡“惟才是举”。不管出身如何,不管品格怎样,只要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就能投到他的手下,量才而用。
曹操最先发出的求贤令是借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主张:“让有才能的人做官获得俸禄,君主就有权威;对士兵们论功行赏,他们作战就不怕死。这两个原则在全国实行,国家就会兴旺。”
他认为评判军吏们最重要的标准是军事才能及谋略,道德品行只在其次,如果仅因为某人道德品行不佳就不重用他,无异于管中窥豹。这种求全责备的用人做法,势必埋没许多可用人才。正是本着这种观点,曹操多方收用了各种人才,对他早期立业,颇多收益。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而归,但他对一匡天下统一中国仍是充满信心。为追求统一大业,他不但从物质、军事力量上积极准备南征,从组织上也采取有效措施。公元208年,他再次颁布“求贤令”,重申了他选人用人的标准,表达他广求贤才的深切愿望。
他在这个求贤令中说:“自古以来,各朝的开国皇帝与明贤的君主,都是得到贤才的帮助才治理好国家。而他们所得到的贤才,却往往出现在乡野里巷,这绝非侥幸之遇,而是广为求索的结果。”
他认为,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并且他再一次十分郑重地强调了他的选才标准——惟才是举,绝不求全责备。他指出,当年齐桓公如果用人苛刻,就不可能称霸于世!辅佐他建立霸业的名相管仲,就是当年曾要射杀他的仇人。他向众官部属发出了号召:现在天下难道就没有身穿布衣,胸怀大志,而在渭水之滨钓鱼的姜太公吗?难道就没有身负污名却很有才能,而未被魏无知发现的陈平吗?进而直接要求众官:“现在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人才,所以你们要将我择才的标准准确地传达下去,不要丧失了民间的有用之才。”其求贤若渴之情,跃然纸上。
到公元214年,曹操再一次颁布了《取士毋废偏短令》,更加明确地指出:良好品德并不是衡量人是否能有所作为的标准。陈平、苏秦都有他们的不足,但陈平能辅佐汉高祖建立霸业,苏秦能救援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有不足,也不能偏废不用。因此我要求各级官吏都得懂得择才的标准,不要让任何有才的人失去被录用和提拔的机会。
曹操的另一道《举贤勿拘品行令》,颁布于公元217年。再次重申选才要不计其出身,要不计微小过错。为了说服下属官员,他再次引鉴古代明主荐拔贤才的大量事例。同时,他还指出:民间中必定还有不少人才未被发现,各地各级官吏必须把知道的人才推举上来。
正是因为曹操的这种广招贤能、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增强了魏国力量。
从上面的二个故事,我们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善于发现可用之人,驾驭可用之人,才能让自己始终有得力的“助手”。
实际上,我们今天依然要遵循此理:寻求几个令自己欣赏的人才,就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这要比“单打独斗”更容易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能一同打天下,却很难共享天下。有这种心理,只能说明你还不能灵活驾驭人才,还不具备成大事的修炼。
3.激发潜能,全面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想要成功的人,不可以缺少对自己潜力的修炼。潜力也叫潜能,就是人可能发挥出来的最大能量(能力)。潜能等于智商潜力和情商潜力之和或等于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之和。
卢那察尔斯基说:“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人,生而平等,生而一样,捏着一对拳头赤条条来到世上,但为什么一旦呱呱坠地之后,创造力便会有大小之分,人生便会有成功与失败之分?
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外部原因,另一方面是人本身内在的原因。内因又包括一个人的天赋与发展潜能,而且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美国富尔顿学院心理系的一个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报告的结尾写道:“编撰20世纪历史的时候,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广岛,而是千千万万人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
据资料分析,人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198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据说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天才,其潜能的发挥还不到10%。
潜能的开发应用决定了创新能力(创造力)的大小,而创新能力的大小又决定了成功的程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也应该是一门潜能开发、应用的学问,一门有关创造、创新的学问。
一般人常以为潜能是天生的,是无法被人加以改进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潜能,都是被人唤醒,或是受刺激而突发的。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具有非凡的潜在能力,但这种潜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酣睡蛰伏状态,它一旦被唤醒,就会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
在美国西部某城市的地方法院有一位审判官,他在中年的时候还是一个粗鲁的铁匠,但在他60岁的时候,竟成了该市一座最大图书馆的主人,他被誉为该市第一个博览群书并为民众谋福利的人。
是什么使这位铁匠发生了一场生活革命?也许你们听了后都不相信,他只不过是偶然听到了一场关于“教育价值”的演讲!是演讲者的睿智使他的潜能唤起,使他的志气觉醒,使他走上了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
有这么几个人,他们直至生命的后半生才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与上面那位铁匠相似,他们或是因为读了一本有激励性的书,或是因为听了一场令人兴奋的演说,或是因为遇见了一个能够了解他、信任他、鼓励他的朋友,于是潜藏在内心的潜能突然被唤起了。
我们可以同那些信任我们、鼓励我们、赞许我们的人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和那些永远嘲笑我们的希望、揶揄我们的理想、时常在我们热心上浇冷水的人在一起。但这对于我们生命潜能的发挥,将产生天壤之别的影响。
当我们翻看印地安土人学校的毕业生照片时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服装整洁,容貌秀丽,眼睛中闪耀着志气的火焰。看到这些充满希望的照片时,我们是多么真诚地祝福他们将来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呀!但是,他们之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部分学生在回到他们本族后,奋斗不了多长时间,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他们在学校时定下的标准,并一步步地重新坠入到他们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的老式生活。很少人能继续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秉持高尚的品格,用钢铁般的意志抵御四周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试着走进失败者的队伍中去询问他们的得失时,我们将会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未发现能使自己兴奋而鼓励自己前行的因素,也就是说,他们的潜能从来就未曾被人唤醒过,这样他们就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挣脱出来。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们都应不惜一切努力,投入能唤醒我们的潜能、能刺激我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的环境中。努力接近那些能了解我们、信任我们,能扶助我们去发现自己、能鼓励我们要尽百般努力的人。我们的生命是以取得伟大的胜利而荣耀于世,还是苟且偷生地虚度一生,就全依赖于我们的这一抉择。
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使我尽我所能的人。”也就是说,“尽我所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尽拿破仑或林肯所能,而是尽自己的所能。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贡献出最好的,抑或最坏的,能够运用我的能力达到10%、15%、25%,抑或90%,对于世界、自己,都将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一情形吧!
“戴维斯先生,我的孩子马歇尔在你店里有何长进?”
农夫约翰·费尔特一面焦急地望着正在招呼顾客的儿子马歇尔,一面向老板打探着儿子的近况。
“约翰,我们是老朋友了。我本来不愿意伤你的心,但是,你知道,我是个坦率的人,为了你孩子的前途,我不得不说老实话。”
在费尔特的真诚期待下,戴维斯继续向他谈论着马歇尔的事:“马歇尔是个好孩子,本性不坏;但是他个性过于诚朴,不够机智。即使让他留在我店里一千年,也不会像一个真正的商人,他生来就没有一个商人的样子。你最好还是把他带回乡下去,教他去学着耕地吧!”
假使马歇尔·费尔特当时真的一直留在戴维斯的店中当一个伙计,他的一辈子确实不会有什么转机。但是,他也没有跟随父亲回到乡下,而是独自跑到芝加哥去闯天下了。
初到芝加哥的时候,马歇尔只得到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谋职的过程中,尽管有诸多的不顺,但他也并非一无所获。一个招聘伙计的老板,这样告诫他:我从前也是从干最艰苦的工作和拿最低微的工资一步步奋斗过来的。正是有这些出人头地的老板们做榜样,使他几乎泯灭的志气突然被唤醒,从此他心中燃起决心做一个大商人的希望之火。他一遍遍地反问自己:“他们都可以做出如此神奇的事来,我为什么不能?”
经过艰苦奋斗和长期不懈的努力,马歇尔·费尔特终于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商人。他非常感谢戴维斯先生当年对他那种轻视所产生的刺激。
诚然,马歇尔也许原本就有成为一个大商人的资质,不过戴维斯的忠告,的确唤醒了他隐伏的潜力,打碎了他依赖他人的酣梦,帮助他摆脱掉得过且过的环境,促使他到大都市去奋斗,从而取得了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