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起步之际,你会被分派到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相称的工作岗位,直到你向团体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渐渐被委以重任和承担更多的工作。
当你承担某个职位时,除了完成你的工作之外,也要看出下一个工作。每日竭尽所能地完成工作,也持续计划未来。将每一天都看成是学习的机会,这会使你在团体中更有价值。一旦有了晋升的机会,领导者第一个就会想到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成功就要从那些琐碎的小事做起,就从此时此刻开始,脚踏实地向前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请记住: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也肯定做不好!
5.策划能力是成功的基础
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谋略也就是策划,成大事者必须善于用谋。古代哲人管子认为,决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三项是:则、象、法。只有掌握这三项,你在决策过程中才有法可依。这里所讲的正是对策划能力修炼的基础。
古书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出奇就是不循旧轨,超常思维,反常用兵,使对方惊骇,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心理态势。“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不意就是采取出乎对方意料的办法,对其进行进攻。出奇密切地联系着不意,相辅相成,出奇可达成不意,要不意则多半要出奇。
孙武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谋略对抗之中,出奇不意的谋略运用不胜枚举。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杜佑注:“正者当敌,奇者从傍击不备;以正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又如《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膑兵法·奇正篇》云:“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又云:“发而为正,其未发者为奇也。”“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的。
孙武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相生”、“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按照孙武的想法,只有能够随情况而变换奇正战法,多方变化,善出奇兵打败敌人的将领,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他强调“示形”、“动敌”,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
“奇正”在战术运用上,大体可包含以下内容:在作战部置上,担任守备任务的为正,担任突袭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的为正,迂回侧击者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作战方法上,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等等。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这一谋略被广泛采用,精妙战例数不胜数。
公元前718年,郑国进攻卫国,燕国出兵救援,与郑国军队交战于北制(今河南荥阳县境)。郑国以三军部署在燕军正面,另一部分兵力偷袭燕军侧后,燕军只注意了正面防备,背后遭到了郑军的突然袭击,结果大败。
如果说仅靠偶然或侥幸就要谋士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的。出人意外、出奇制胜是优秀谋士谋略的一大特点,而他们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见识预见了人之未见之事,从而提出常规之外的方法,从而高人一筹、常操胜算。
例如,在元末反元斗争中,朱元璋想麾军北伐消灭元朝。但湖广有陈友谅,浙西有张士诚,他们经常侵扰朱元璋的根据地,因此必须先消灭陈、张,稳定江南根据地,然后再北上灭元。
但陈、张在当时都是很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且互相结援。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来解决这两股势力呢?为此朱元璋特意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在会上许多人都主张先攻张士诚。刘基献策说:“以兵力而言,陈悍于张,以战事而言,张繁于陈。若以常情论,应当全力先破软弱、疲惫的张士诚。何况张士诚的腐败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陈友谅,而且此人一向无大志,只图自守,确实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陈友谅却与张不同。他雄心勃勃,锐意进取。我若急攻张士诚,陈友谅必来救援,两人合兵,于我不利。反之我军急攻陈友谅,张士诚则未必骤然来援,这样我们便可避免两面受敌。陈氏灭,张士诚便是我囊中之物了。”
这里,刘基不仅把强弱对比,难攻易攻的角度考虑在内,还把张、陈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也考虑了。
也就是说,他比别人考虑得更深、更周全,因此他提出了看似超出常情,而其实是更符合当时敌情实际的战略策划。
于是,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意见,终于消灭了张、陈割据势力,进而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善于抓住敌人思维空隙是运用这一谋略的关键。如果行动全在敌人意料之中,也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韩信暗渡陈仓,就是正确选择了出其不意的策划路线。在中国历史上,创造出出其不意战略策划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事例总能读之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就是别具一格的高明策划。
书中写道:孔明兵出祁山,连战连捷,所向披靡,造成关中的紧张局势。魏主曹睿不得不“御驾亲征”,率军前往长安,抗拒蜀军。当时,出任新城太守的原蜀军降将孟达,由于既没有被曹睿重用,又被“朝中多人嫉妒”。所以便想乘曹魏后方空虚之际,举兵谋反,直取洛阳再归降诸葛亮。
孟达此举若能成功,必将会与诸葛亮形成对曹魏前后夹击的战略态势,陷曹魏于完全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曹睿为了抗蜀的需要,重新起用正在宛城住闲的司马懿。
孟达谋反的消息,被即将去往长安的司马懿得知了,在这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一方面令大军向新城进发,并传令“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另一方面,他又派参军梁畿赍乘轻骑星夜先一步赶往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并制造司马懿大军已“离宛城,往长安去了”的假情报。
孟达果然中计,丝毫未加防范。结果几天之后,司马懿率大军突然出现在新城城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平定了这场叛乱。
战争史表明:军事上取得很大效果的战争多是在敌人失去戒备或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取得的。司马懿克日袭孟达一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要想实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首先必须要想方设法隐蔽作战企图。袭击孟达一战,司马懿在这方面干得十分漂亮。当他得知孟达企图谋反的消息后,采取了一系列欺骗麻痹的手段,使孟达自以为得计,疏于戒备,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如果想为突袭行动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就必须做到根据敌情果断灵活地实施指挥。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行动神速是实现出其不意的重要条件。但对一支军队来说,神速的行动,并不单单表现在部队的行动能力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军事指挥员当机立断的决策水平上。
当时司马懿刚刚被起用,身在宛城并非朝中之臣。按照规矩,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必须“写表申奏天子”,待奏准后才可行事。
孟达也正是这样判断这个问题的,他认为“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来回要费去月余时日,这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做好迎敌准备。但聪明的司马懿并没有死搬教条,他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在事关安危的决策问题上,敢于先斩后奏,毅然采取了果断的行动。
结果,使原先企图乘虚直袭洛阳的孟达,反被司马懿这一突然袭击打得昏头转向。这一仗,真可谓是以快制快、先机破敌的典型战例,体现出在关键时刻,军事指挥员随机应变、决断行事的重要价值。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有趣现象,就是数学计算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定量分析在正确的战术指挥中占有一定地位。
孙子曾说过:“多算胜,少算不胜。”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数学计算只有在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反而会推算出与实际相反的结论来。这次作战,孟达对司马懿作战的行程和时间,进行了具体的换算:
宛城至洛阳八百里,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里。
孟达的计算公式是:800×2+1200
就是说,司马懿若前来讨伐,须先得派人去洛阳“表奏”,待得到魏主的“手令”,才能向新城发兵。于是孟达认为,至少需要“往复一月间”,才能行完这两千八百余里的行程。到那时,“城池已固,诸将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司马懿的计算公式却是:(2800-800×2)÷2。
就是说,司马懿决定先斩后奏,直接发兵前往新城,省去了往返洛阳“表奏”的时间,并且严令部队“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结果仅用八天就赶到了出事地点。
孟达由于作战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对敌情的错误判断,结果导致了他在数学计算上的“时间差”。这一教训,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深思。
读古看今,我们在现代的商业战场上,更应该具备卓越的策划能力,用来创造一个新的格局。成大事者要杜绝在时间上的损失,积极努力地创造一个好的策划方案。
6.锻造因事而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