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经过文景之治走到了汉武时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进一步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基础,他统一货币,北通匈奴,南服百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思想奠定了基石。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路上振响的悠悠驼铃不仅带来了远方的物产,同时也把大汉的国威传播到异城,中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互动就在汉武帝关注远方的目光中完成。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拥有了“汉人”的称谓,这个两千年的称呼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证明。在他之后的几个皇帝,继承了他的事业,虽然没有他这么大的建树,但基本保留了汉朝持续兴旺的局面。西汉最后几个皇帝在位时,外戚严重干预朝政,让政权花落旁家,最终让西汉王朝走向了灭亡。
汉武大帝
公元前156年,在长安未央宫猗兰殿中,一个孩子诞生了,他就是刘彻。刘彻是景帝刘启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王美人。刘启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本来没有机会当太子,因为当时的太子是栗姬的儿子刘荣。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为妃,将来刘荣即位,阿娇便是皇后。但刘荣的母亲栗姬,却因为长公主曾将美人们“引荐”给景帝一事而心怀怨恨,拒绝了长公主联姻的要求。
长公主是景帝之母窦太后的独生女儿,自幼备受宠爱,又因与景帝是同胞姐弟,所以在宫中的权势非同一般。刘彻之母王夫人看出了这一层利害关系,就主动与长公主密切联系。而长公主也相中了刘彻,想把女儿阿娇许配给他。刘彻也很喜欢阿娇,还曾说过,如果能娶阿娇为妻,就给她造一座金房子,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典故。由于长公主的支持,刘彻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原太子刘荣被废。
3-1汉武帝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16岁的太子刘彻即位,就是孝武帝,史学家称他为汉武帝,由于他在位期间政绩卓著,也有人喜欢称他为“汉武大帝”。由于当时年纪尚小,无力控制朝政,出现了他的生母王太后和祖母窦太后争夺权力的斗争。窦太后一心想让她的第二个儿子梁王继承皇位,所以就想让她的侄儿窦婴主持朝政,而王太后想让她的同母兄弟田蚡主持朝政。经过一番明争暗斗,窦婴做了丞相,田蚡做了太尉。窦太后提倡“黄老无为”思想,而王太后支持卫绾、田蚡的儒家思想,这就必然又与窦太后发生矛盾。
建元三年,窦太后强令孝武帝把信仰儒家思想的大臣赵卫、王臧打入监狱,两人深明大义,为了不使年轻的皇帝为难,先后自杀,连窦婴、田蚡也被免职。在窦太后的威严之下,汉武帝只好忍气吞声,等待机会。但是少年的汉武帝很有主见,而且有旺盛的精力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立即发动政治变革,换掉了一批窦太后以前安插在朝中的大臣,重新任命田蚡为丞相,开始了独立执掌政权的时期。
一位谋士和三员猛将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书往往将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汉武帝的身边人才济济,既有多谋善断的谋士,也有能征善战的猛将。
狂人东方朔
公元前140年,一个16岁的伟岸少年登上汉皇宝座,在位长达54年,他就是汉武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使中国国力空前强大,但却不知在这强大的背后有一个智囊人物,这就是历史上的狂人东方朔。
东方朔自幼父母早逝,在兄嫂的精心抚养下长大,刚满三岁,就显露出独特的性格。他记忆力特别强,又富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又喜欢指天画地,像着了迷一样地自言自语。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但东方朔凭着自己的聪明好学,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3-2东方朔
汉武帝即位初年,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为自己的帝业效忠出力,便下了一道诏书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东方朔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给汉武帝上了一封书信。这封信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要两个人才能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毫不谦逊地夸赞自己“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是一个英俊潇洒的人,并自诩有春秋时齐国勇士孟贲般的膂力,吴国庆忌般的敏捷,齐国鲍叔般的廉洁,战国尾生般的信守,具备了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他还声称,自己才学过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局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汉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对他这种大言不惭的自白起了好奇心,又很赞赏他的气概,所以就召他做了官。而在此后五六十年间,东方朔凭借自己的聪明和胆识,置身危机却无所畏惧,历捋虎须而自身安然,并为后代留下许多令人拍案叫绝且意味隽永的奇智佳话,他也被人冠以“智圣”的称号。
东方朔读书很多,一些别人闻所未闻的稀奇古怪的事情他却总能了如指掌,汉武帝因此经常找他来询疑解惑。
有一次,皇宫的花园中忽然钻出一头奇怪的动物,引来一群人围观,但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于是只好诏见东方朔。狡黠的东方朔一看就知道答案了,但他却故弄玄虚地先提出个要求道:“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先赐给我美酒佳肴,我才愿说出来。”汉武帝急于要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也就爽快地答应了。酒足饭饱之后,东方朔这才不紧不慢地说:“这是一种名叫驺牙的动物。这种罕见的动物出现,说明远方必有来归附的人,所以驺牙先来预报。”汉武帝听了,半信半疑。一年以后,居然真有匈奴混邪王率领着将士十万前来降汉。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还是真如东方朔所说这是一种有预告吉祥的动物。不管如何,这都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他赐给了东方朔很多钱财。
东方朔滑稽多智,被招入宫后,常在汉武帝前诙谐调笑,被视如俳优。但他有正义感,能以诙谐的言辞直言巧谏。
当时人们都传说君山上有美酒,如果能喝到那里的酒,就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汉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酒,带回来给汉武帝喝。谁知没等汉武帝来喝,东方朔就偷偷地把酒喝光了。于是汉武帝大怒,下令要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汉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笑着把他放了。
由于东方朔的聪敏机智,能为皇上解答很多疑难,又懂得用自己的诙谐劝诫皇上,汉武帝便一直把他留在身边,他的官职也最终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步步高升起来。
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时出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的姐姐便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于是就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够当上大将军,是因为他姐姐的缘故。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家中的帮佣,她和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后来,因为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就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又因为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所以就自己决定改姓为卫,从此与郑家完全断绝了关系。
3-3卫青
公元前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确实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次用兵,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和李广分为四路出击。卫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则有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高兴,加封他为关内侯。从此,卫青开始在北击匈奴的大业中崭露头角。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在这次战斗中,卫青率领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在紧接着的战斗中,卫青又抓获了匈奴的右贤王,俘虏了一万五千多人和几百万头牲畜。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窦如意等。
后来,卫青又率领着汉朝的大军,多次进击匈奴,最终打垮了匈奴的主力。这时,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就这样做了主人的丈夫。这样一来,卫青与汉武帝亲上加亲,更受宠信。
但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少年英豪霍去病
李白《胡无人》诗云:“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描写的是西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他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我国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由于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艰苦,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很受汉武帝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