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韩帝国 > 第三章 光耀千秋写不尽的盛世繁华(第1页)

第三章 光耀千秋写不尽的盛世繁华(第1页)

国力强盛带来了民族文化的空前繁荣,马王堆汉墓的出土,见证了那个时候的荣华。那厚厚的竹简汉隶,承载不起天下的庞大,那薄薄的素纱禅衣,更遮掩不住汉民族的辉煌。从浩瀚的天空到无边的海洋,从广袤的漠北到风沙漫天的西方,一路走来,仿佛听到了马蹄声响。无数的绘画雕刻,在古朴质感中透露出来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年里昭示着那个朝代不可战胜的气质。高度繁荣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骨子里的大气磅礴,再一次以商品的形式,播撒到了全世界。

从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

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里有令后世惊叹的东西方艺术珍宝,凝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发明创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的古文字,给后世流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发掘。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举世闻名的敦煌,神秘的楼兰古国,静静地矗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实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绸在周边民族的辗转中就传到了西方。但是真正成规模,由零散交换到小批量买卖,由礼品互送到商品流传,则是开始于汉通西域。

秦朝灭亡以后,汉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国,汉朝从建立之初就背负着与匈奴斗争的使命。开国皇帝和西汉初期的惠帝、文帝、景帝都是通过和亲等屈辱手段来获得暂时和平,休养生息。公元前159年,汉武帝即位,此时,汉朝经过几代帝王的积累,国内安定,经济繁荣,于是汉武帝便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其一是计划击败匈奴,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其二是与西方通商。按照当时的局势,必须与大月氏结成联盟。正好当时大月氏的首领被匈奴所杀,因此,他们非常仇视匈奴。武帝于是就想借此机会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而张骞就是被选拔出来的使者。

而众所周知,东西交通的汇集点就是中亚,即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个地区现在称为中亚地区。汉通西域以前,这个地区的交通是封闭的。因为这些地区多高山,沙漠、戈壁的范围也非常大,小国林立,互相之间为了制约于是互相封闭。从西方所记的一些历史记载来看,我们熟知的乌孙、大月氏也被匈奴封闭了,所以总的来说,西汉前,陆路根本没有通。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通商道路。

3-1丝绸之路全程示意图

我们今天常见的葡萄、苜蓿、胡麻、黄瓜、胡椒、胡桃等,据说都是张骞所带来回来的东西。此外,经过张骞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蓝宝石、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珍珠、土耳其石以及罗马、波斯的银币等,此外还有由中亚传来的佛教,以及汉明帝时由西域来访的僧侣所翻译的佛经、建造的寺院等。

同时,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据说,中国人为了保持对丝织品的独占地位,在输出丝织物的同时严禁输出蚕种。在中国古代遗迹中发现了茧,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蚕”“桑”“绢”“帛”等文字,由此可见,蚕丝技术始于战国时代而成熟于汉代。那个时候,通过丝绸之路这项技术也开始在全世界流传了。

后来的郑吉,又打了一次匈奴,他在乌孙国屯田和车师之战中立下功劳,汉朝这个时候就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督护府,其势力范围几乎包括了中亚全部。但是在前汉趋于衰退之时,代之而起的是十几年后兴起的后汉。在后汉时代,班超、班勇父子两人威震西域,夺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占据的西域,重新设置了西域督护府。班超巧妙地运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个国家附属后汉,这样,在平定了中亚之后,丝路上的交通与贸易进一步趋于繁荣。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虽然没能与罗马进行直接接触,但却是中国人首次到达地中海东岸(现在的希腊附近),而且还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罗马等地的情报。以这些情报为基础,通商也逐步走向繁荣。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来到后汉拜访,大秦王安敦是当时的罗马皇帝。

实际上在大秦王来访之前,由于丝绸之路已经开通,而且丝绸这种西方没有的东西,当时是很走俏的,换句话说,西方对丝绸的需求量大得惊人。罗马人对丝绸的兴趣,其实是原自一次战争。

根据西方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3年,克拉苏也就是古罗马的执政官之一、叙利亚总督,带领军队和安息在卡尔莱大战,这个战斗是规模很大的。在这次战斗当中,罗马军团就被安息的军队围困住了。围住以后,安息军队绣金的彩色军旗整个展开,结果由于正午当头,旗子一反光,罗马士兵还以为是什么巫术,感觉非常恐慌,结果这场战斗罗马军团惨败。一般认为,就是这次战争,虽然让罗马人失败了,然而也使得罗马人知道了来自汉朝丝绸。罗马人知道丝绸以后,对丝绸非常热爱,非常想得到丝绸,但是丝绸怎么来的,他们并不清楚。

罗马是在丝绸之路的最西边,所以到甘英出使的时候,两国使者才互通往来。而罗马以东的国家则不一样,由于距离相对较近,因此有多种方式都可以拿到中国的丝绸以及其他的特产。比如汉代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封赐和各民族之问的赠与,这是一种方式;另外西汉的时候,边境上有绢马贸易,因为汉朝少马,但是多丝绸布绢等,因此有绢和马的贸易。这实际上是丝绸之路上关于丝绸贸易份额最大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中国把丝绸直接作为一种商品和货币交换出去。由于这种通商和各种交流,使得各民族之问的往来更加频繁,西汉的时候已经有别国的人来长安做生意了。于是渐渐地形成了一条明晰的道路系统。

当代对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争议,韩国磐先生在《古都洛阳与丝绸之路》一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因此。作为政治中心的洛阳,也就成为当时商业交通的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王育民先生在《论历史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一文中也作了阐述。但是历史学家许倬云称西安理所当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许的这一说法学术界一般认可,洛阳是不是起点还形不成统一意见。所以整个丝绸之路是这样的,起自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横贯中国和中亚,直达西亚与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是联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沿途经过的重点城市,从起点到终点是这样的:

西安一兰州一河西走廊一武威一张掖一酒泉一敦煌一玉门关(阳关)一楼兰。

在楼兰的时候分三个方向。

往北:楼兰一吐鲁番一哈密一乌鲁木齐一伊宁一伊梨一西去黑海沿岸。

往西:楼兰一库车一阿克苏一喀什一西去伊朗,并沿地中海沿岸至罗马。

往南:楼兰一且末一子阗一莎车一南至印度,西南去阿富汗方向。

这条线把古代和中世纪的主要大国和主要的文明地区都连接在一起了。比如古代的四大帝国,汉朝、安息、贵霜、罗马都是在这条线上。往南这条路去了印度,因此以印度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从这条路上传入了中原。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和基督教,以至于后来的伊斯兰教,世界的主要宗教都是沿着这条线传播进来的。而另外两条,一条是使节之路,另一条是迁徙之路。使节之路在文化交流上可能比较好,而迁徙之路,则加快了民族融合。更有意思的是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书和刻石,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很多历史之谜,都是由丝绸之路上的石刻,或者留下的蛛丝马迹破解的。

可见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路,将长安的强盛与罗马的繁华联系了起来。虽然后来没有进一步深交,但是因为汉朝科技的冲击,罗马从此便受益于东方。

盛大的汉时敦煌

东汉地理学家应勋对敦煌的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汉朝时候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繁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而且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武帝开疆辟壤时,他的军事价值被武帝发现了。

于是汉武帝派张謇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凿空之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从此,敦煌成了东西方交流的汇集点。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