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之苦,数倍乃至十倍于赋税!”
朱厚熜仰望着天空,脑海中浮现出后世关于某个盛世的视频画面: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平日里只能靠野菜、番薯、土豆勉强维持一日一餐。
然而,面对官吏摊派的徭役,这些骨瘦如柴、虚弱不堪的老百姓却不得不化身纤夫,拉拽着朝廷那豪华宽敞的大船,每日都有人因劳累过度而倒下。
朱厚熜缓缓开口:“太祖爷,您已经多久没有走出皇宫了?不妨脱下龙袍,换上百姓的衣裳,去那些县城、乡野走一走,看一看吧!
您可以去问问,但凡有的选,有没有哪一个百姓愿意让自家的丁壮去服徭役的?”
他转过身,目光直视朱元璋:“如今的洪武朝,有您压着那些贪官污吏,徭役摊派还不算太过分,百姓尚能勉强维生。
但太子登基之后呢?皇长孙登基之后呢?甚至再往后的皇帝呢?到那时,百姓又将过上怎样的日子?”
朱厚熜突然问道:“太祖爷,您还记得凤阳的高峰、黄冈吗?”
朱元璋闻言一愣,一时没反应过来。朱厚熜继续说道:“高峰、黄冈等人服徭役修城墙。您下旨要发粮饷,却被层层克扣。修城的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被迫造反。
那时您亲自审问高峰、黄冈,问他们‘为何不告官?’黄冈回了一句‘您当年造反时,怎么不告官呢?’”
朱元璋脸色一沉,显然想起了这件事,低声说道:“咱想起来了,也是那次之后,咱定下了贪污六十两便剥皮揎草的规矩。”
朱厚熜摇了摇头:“贪官固然可恨,但徭役同样是害民不浅。您当皇帝时或许还会给徭役发粮饷,可其他人当皇帝呢?他们还会给服徭役的百姓钱粮吗?不会!
因为他们觉得百姓为朝廷服徭役是天经地义的。朝廷没钱,地方衙门也不愿出钱,但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问道:“所以呢?”
朱厚熜冷笑一声:“所以,只能苦一苦百姓,苦到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时,或许又会有人喊出‘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吴王,吴王来了不纳粮。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突然,朱厚熜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可是,凭什么要苦一苦百姓?咱们朱家当年不也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吗?”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朱元璋的内心。他有些自嘲地说道:“厚熜,那你说咱该怎么办?”
朱厚熜目光坚定,斩钉截铁地说道:“第一条,摊丁入亩!将国家每年所需的徭役计算出来,与田税合并,平摊到每一亩土地上。这一次,不按人头收税,而是按土地多少收税。
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现在可以用钱粮交税,未来也可以用宝钞交税。同时,将这一政策明发天下,若有贪官污吏增加摊派,百姓可持《大诰》进京告状!”
朱厚熜继续说道:“纵观各朝各代的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因为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活不下去了才造的反。
而摊丁入亩可以更有效的遏制土地兼并,让老百姓能够一块自已的土地,不至于被逼到造反的那一步。”
说道这里朱厚熜颇为感慨地说道:“我大明百姓最是淳朴、勤劳,但凡有一点活下去的可能,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当个顺民,可若是将他们逼得活不下去,那他们也会用自已的双手将统治者撕碎!”
朱元璋露出震惊的神色。作为一个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皇帝,他从未像朱厚熜这样,真正站在底层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扪心自问,自已做了十几年皇帝,苛待官员是因为曾经的经历,对百姓好是为了延续朱家的统治。
若将天下比作一个大家庭,百姓不过是佃户,官员是管家,唯有自已的儿子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人,而朱标则是毋庸置疑的下一代“家主”。
就在朱元璋沉思之际,一道声音传来。
“好一个摊丁入亩!”
朱标开口说道:“将徭役与田税合并,按田亩多少均摊赋税,这确实能极大减轻百姓的负担,也更有利于朝廷的稳定!”
见朱标也认可了朱厚熜的主张,朱元璋便不再多说什么,而是追问道:“若有突发的情况,需要更多徭役怎么办?”
朱厚熜立即回应:“若有突发情况,朝廷可以雇佣百姓去做。有了海外资源的输入,朝廷不缺这点钱粮。
再说了,倭国的奴隶不也能干活吗?那些脏活、累活、危险的活,完全可以交给倭奴去做!”
朱标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对啊!孤怎么把倭奴给忘了!修桥铺路、挖矿修墙这些苦差事,完全可以交给他们!”
朱厚熜冷笑一声,继续说道:“朝廷可以下令禁止以汉人为奴。以汉人为奴者,赋税加倍;以倭奴、番人为奴者,赋税不变。
同时,朝廷应鼓励百姓多生孩子,颁布一项政策:家中有两个孩子可减免两年内两成赋税,三个孩子可减免五年内两成赋税,有五个孩子则减免十年内两成赋税!
此外,番邦夷人只可为妾,不可为妻。大明百姓不可嫁予夷人为妻。另凡嫁娶昆仑奴者,三代之内不许科考;以昆仑奴为妾者,其子嗣不计入大明百姓,同样不许科考!
另若有番邦夷人心慕天朝,需做出足够的贡献,或嫁于大明百姓为妻妾,三五代后方可算作归化,视为大明百姓。
若是不沐王化,那就哪来回哪去。并且除儒家典籍,一切兵、法、农、墨之学禁止传授番邦之人,有违此令者视情节严重程度流放、斩!”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朱元璋有些疑惑地问道:“厚熜,你似乎对外邦子民,尤其是昆仑奴,非常排斥?”
朱厚熜点了点头,语气坚定:“我天朝子民聪明且勤奋,这些夷人……”想到50万一个的面包,想到流落到带英博物馆的《永乐大典》、想到那些被优待的外国留学生干的破事,朱厚熜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