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很快过去,经过几番讨论筛选,萧令光和苏孟、杜元致等人最终选出十道题,涵盖了治国、民生、战争等等各种议题,密封后交到勤政殿,由萧达宪最终决定殿试用哪个题目。
眼下距离殿试就剩两天,京城大街小巷似乎变得严肃紧张起来,百姓们讨论得最多的,是谁会中得状元。
这毕竟是东越立朝以来,时隔一百年后重开的科举,不怪百姓如此关注。
“这几人的文章都很不错,见解独特,胸有大义,将来为官,定会是好官。”
学子们平日喜欢聚在一起饮酒作诗,有时候还会文比,既以时务为引,写一篇策论,写完后由学子投票选出魁首。
萧令光让岳山去抄了来,有几人写的还很有见地。
她挑出几篇比较满意的,给赵玄意瞧。
“此人有趣。”
赵玄意翻到一篇关于此次虞军进犯东越边境为引的文章,通篇看下来,不觉莞尔一笑。
此番虞军进犯边境,皇帝迟迟不发兵支援,以至于烟州差点失守,朝中无人敢提,他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谈出兵对东越的利弊,丝毫未顾及皇帝的脸面。
胆子与学识都出彩,但锋芒太露未必是好事,慧极必伤。
萧令光瞧一眼,也笑了,“此人叫陈运帷,江州人士,祖上也曾是和圣祖皇帝打天下的将军,后来解甲归田,后代无人继承衣钵,到他这代,已和普通百姓无异。”
她对此人倒是有印象。
终归是个性情中人,若殿试能收敛些,未必不会有好名次。
“你看这篇。”
萧令光找了一篇大谈兴修水利的文章,倒觉得此人对民生之事尤为关注,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简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却有着忧国忧民之胸怀。
“姚鸿江?倒是没听过此人。”
赵玄意往日跟在萧令光左右,对这批贡士中的佼佼者多有留意,却始终想不起这个人。
“贡试时排名不算好,不过此人的试卷我看了,学富五车不喜张扬,是个务实的人。”
性情倒是和他的文风一般,朴实稳重。
赵玄意含笑朝她看来,“长公主似乎很看好他?”
萧令光没有否认,示意他看其他几人的。
这几人都有不错的见解和文采,字也写得很好,若不出意外,殿试时应当会有个好成绩。
赵玄意看到一篇文采倒是不错的,只是太过逢迎,显得庸俗,再一看名字,不由得勾唇讽道:“趋炎附势之辈。”
萧令光瞟一眼,发现还是熟人,暗道他还有如此机遇。
“没记错的话,他是你们袁州赵氏子弟。”
赵玄意提起袁州赵氏并没有多少感情,“袁州赵氏早就四分五裂,不提也罢。”
后辈多是像赵玄亨、赵玄朗之流,不没落才怪。
眼下赵玄朗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一看就是趋炎附势之辈,赵家如今都是这种人,谈何崛起?
他把赵玄朗的文章扔出去,从中挑了几篇他认为好的,递给萧令光,“若想让他们得到历练,这几人就很不错。”
萧令光没有制止,瞧一眼他递过来的,这几人正是她看好的,抬眼一笑,与他不谋而合。
“两日后殿试,希望他们都能得到陛下赏识。”
赵玄意却不担心:“人人都把目光都放在前三甲身上,此时默默无闻,他日未必不能一鸣惊人。”
横竖新科状元一时也不会授太高的官职,若想日后升迁,还是得经过历练才可以。
。。。。。。。
高府侧门,一名年轻男子求见高绍宗,门子请他稍等,进去通报,半刻钟过去却还没见人返回。
书童等得心焦,小声抱怨:“郎君,莫不是那人敷衍咱们?”
男子转头呵斥:“不可胡言,再等等。”
“是。”书童眼见他生气,忙低下头,不敢再说。
年轻男子就是久未露面的赵玄朗,明日就要殿试,他这时候来拜访高绍宗,也是想得到他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