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顶着“中国贫油论”的压力,李四光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肯定地说:“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中国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9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李四光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9年邢台大地震后,李四光提出要注意河北河间、沧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炉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关;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这一路走来,都被李四光言中。
李四光坚持地震可以预报的理念,认为地震本身就是地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现象,是可以预测的,到了晚年他仍积极地关注地震研究。
大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
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他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第一次路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民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水灾,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芍陂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城南三十公里处,是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当时这里是楚国的北疆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好坏,对当地的军需民用关系极大。
芍陂是由孙叔敖修建的。孙叔敖(前0~前9),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国名相。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为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孙叔敖自幼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老人们说过,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虽然心中极为惊慌,但为了避免让别人因看见双头蛇而死去,勇敢的孙叔敖还是捡起了路边的大石块,他打死了双头蛇,并埋了起来。
孙叔敖回到家里,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他心中很难过,伤心地扑在母亲怀里哭个不停。妈妈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这么伤心?”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凡是看见这种蛇的人都会死,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肠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果然成了一位才思敏捷、道德高尚的君子。楚庄王十五年(前99年)孙叔敖被拜为令尹。孙叔敖做了令尹之后,为楚国的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楚庄王十七年(前97年)左右,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它宛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钟灵毓秀的江淮大地上。
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芍陂建成后,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988年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约79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三期:
第一期运河
公元前9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国,一心要北进中原与齐国争霸。但长途跋涉最大的难题就是军粮和武器战备的运输问题,如果靠陆上运输,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道路不畅通,很难达到目的。但吴国有一个优势就是舟师和先进的开河、造船、航运技术,利用江、淮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始在扬州开凿邗沟,把长江和淮河两道水系连接了起来。到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二期运河
第二期运河主要是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0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8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了多枝形运河系统。
关于隋炀帝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隋炀帝有一次夜间做梦,梦到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长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隋炀帝就命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案,发布皇榜寻找认识这种花的人。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刚好在京城,看到这张黄榜,便揭榜进宫,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的花叫做琼花,长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隋炀帝在扬州城内开凿的运河,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第三期运河
第三期运河主要是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目的是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这是今天京杭运河的前身。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