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了巨大作用。
西门豹,生卒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魏文侯时期,西门豹任邺城县令。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很是困惑,于是就到处打听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原来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战国时期,邺城屡遭水患,女巫勾结郡丞造谣生事,说这是漳河的河神发怒了,要想平息水灾,就必须给河神献上钱财,还要献上童女给他做媳妇。这样过了一年多,大家都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拖儿带女搬家离开了这个地方。西门豹把一切情况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后正式上任了。
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漳河两岸来了很多看热闹的人。靠近河边的一顶红色花轿里,坐着一个凤冠霞帔、泪流满面的小女孩。他的父母在旁边哭哭啼啼,伤心欲绝。打扮得妖里妖气的巫婆和她的几个女徒弟边忙活着边尖着嗓子对女孩和她的父母亲说:“哭什么呀,给河神做媳妇是几辈子才遇上的好事情!”
西门豹与一大帮地方官员也来到了,他走到花轿前,掀起帘子,仔细端详新娘子许久,然后非常严肃地对巫婆和那些地方官员说道:“漳河之神,那是何等的潇洒和帅气,这么丑陋的女子怎可以配得上他呢?”然后转身对巫婆说道:“麻烦大仙派人对河神说一声,过些日子给它挑个最最漂亮的过来,今天这个太差了!”说完,让士兵把巫婆的大徒弟抬起来,“扑通”一声,扔进滚滚的漳河水里。然后,他恭身站立,等候消息。
过了一个时辰,只见漳河的水盘旋流动,不见那大徒弟的影子。西门豹说:“这大徒弟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被河神留在那里喝茶了,这不是误了大事吗?再派二徒弟去催催!”于是又抬起二徒弟,扑通一声也扔进了漳河。又过了一个时辰,二徒弟也没见回来。西门豹说道:“唉,这二徒弟怎么也不回来呢?看来,只有麻烦大仙亲自走一遭了!”于是“扑通”一声,巫婆也被扔进了漳河。又过了一个时辰,巫婆也没见影子。西门豹威严地瞪着那些地方官说:“你们谁愿意替下官走一趟啊?”那些官员吓得双腿直抖,连连求饶,个个都保证以后再也不敢做欺骗老百姓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壮丁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对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有些不情愿。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开凿“宝瓶口”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0米宽、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修建“分水鱼嘴”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但是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李冰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东边称为内江,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修建“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用来调节内江和外江的水量。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都江堰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不与水为敌的治水方略自树一帜,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伟大创举,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韩国是秦国的东邻,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公元前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建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郑国入秦之时,正是秦王嬴政刚刚登上王位的第一年,由于嬴政还未成年,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以“仲父”地位辅政的丞相吕不韦手中。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吕不韦敏锐地看到,在诸侯国之间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博弈,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粮食供给能力的博弈,而兴修水利是提高粮食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在关中修一条灌溉大渠,这岂不是为大秦再造一座“天下粮仓”!吕不韦见郑国精通水利,把修渠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认定他修渠引水的方案切实可行,便很快批准了郑国修渠的建议。
公元前年,关中平原的泾水至洛水之间,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修渠大军多达十万人,而郑国正是这项空前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也反映出郑国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
郑国渠于公元前年前后建成,至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大约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郑国渠灌溉的关中地区和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南北呼应,共同构筑了秦国强大的经济长城。这条当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以疲秦之计始、以强秦之策终,恰恰成了帮助秦国扫平天下的标志性工程。
郑国渠建成年后,秦灭六国,中华一统。嬴政感念郑国修渠有大功于秦国,下令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年,秦始皇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因此,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命令史禄开凿灵渠。
历经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
灵渠全长7公里,又称湘桂运河或兴安陡河,于公元前208年凿成通航。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距今已00多年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灵渠是多事之渠,南渠和北渠沿岸农民为争用渠水而引发的大规模械斗之事曾不断发生。其中尤以宋元宝年间和明隆庆年间发生的两次械斗规模最大,双方共聚集数千人在渠边斗殴,人员伤亡巨大,地方官吏因制止不力而被撤职查办的不少。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连年久旱,从海阳河流到灵渠的水日益减少,眼见水争又起,县令魏荣急忙筹谋解决。他先后到南北二渠沿途进行调查,发现古人修建南北二渠分水并不科学,且南北渠之间界限不分明,水量也不稳定。由此,他得出结论:由于分水不均,人们之间的争水事件才会一直频发。
针对上述弊病,魏荣试行了一种新的分水方案,即“派水”。他分别在南北二渠渠口上一丈许的地方,“铸铁柱十一根,分为十洞,南三北七”,则渠面“广狭有准矣”。铁柱上下“横贯铁梁,使铁柱相连为一”。同时对铧嘴挡水石墙加高加固,使流入分水塘内之水彼此顺流,不至于水势陡断,升降铁栅栏高低“令水下如建瓴,(水)则缓急疾徐亦可调矣”。魏荣的派水方案,使得分水塘内之水无论多少,都能让大家亲眼看见均匀地分配,方案实施之后,南北二渠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争水而引起的纠纷了。
大约在汉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间(前0~前),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他说临晋的百姓愿意开挖一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以东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
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就必须在临晋上游的征县境内开渠。可是在临晋与征县间却横亘着一座东西狭长的商颜山(今铁镰山),渠道穿越商颜山,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初渠道穿山曾采用明挖的办法,但由于山高四十余丈,均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渠岸修一段,塌一段。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商颜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较少、洞内通风、照明也有困难。若在渠线中途多打几个竖井,这样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