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中国历代科技成就简介 > 第3章 孔庙(第2页)

第3章 孔庙(第2页)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大雁塔始建于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当时,玄奘法师为了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名称由来

在古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座寺院,当时大乘佛教派和小乘佛教派并立,都非常有势力,并不像现在的大乘佛教一统天下。小乘佛教是可以吃肉,不忌腥荤的。有一天,是菩萨的布施日,和尚们到了中午还没有饭吃,有一个小和尚就感慨地说:如果菩萨显灵的话,他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应该给我们施舍一点肉了。他话音刚落,此时天上飞过来一群大雁,领头的头雁就坠地而亡了。和尚们马上醒悟过来:这是菩萨显灵在点悟我们。于是,他们就在大雁落下的地方将大雁埋葬了,并修起了一座塔,取名叫雁塔,而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食荤腥了。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亲自瞻仰了这个圣迹,知道这个地方叫雁塔,回来之后,就把自己在大慈恩寺存放经卷和舍利的地方也取名叫雁塔。五十年之后,武则天为她的丈夫李治祈福,也修了一个塔,这个塔小一点,所以叫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就叫大雁塔。

大雁塔的建筑构造

大雁塔是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7米。塔基高。米,南北约8。7米,东西。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米,塔身高9。9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对大雁塔的保护

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上自身结构等问题,在7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到98年古塔已倾斜了998毫米,至99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00。毫米,平均每年倾斜毫米。98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倾斜问题及其加固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后经有关部门0多年的探查、保护、排水、防渗等方面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00年倾斜量为00。9毫米。

李诫(0~0),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北宋时期的著名建筑师。《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提出了以“整军强兵”、“理财节约”为宗旨的革新变法。当时,宋朝的贵族官僚、地主富豪之间经常互相攀比,大建宫室庭院、楼台寺观的腐败之风盛行。由于在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等方面都缺乏标准,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极大浪费。王安石从理财的角度出发,下令负责国家建筑事务的“将作监”编纂统一标准的《营造法式》。将作监花了0年的时间,终于在宋哲宗元祐六年(09年)编成此书。

书虽然完成了,但却编写得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只对用料作了规定,缺乏建造标准,还是不能解决施工混乱的问题。于是,宋哲宗绍圣四年(097年),时任将作监丞的李诫受命重新编修《营造法式》。

李诫出生于官吏家庭,据文献记载,他的家族藏书有万卷之多,因此,李诫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博学多才。在编修《营造法式》前,李诫主持过许多重要工程的建筑设计,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专家。为了编好《营造法式》,在《元法式》的基础上,他参考了《考工记》、《唐大典》、《木经》等大量建筑史籍。同时,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经常与工匠一起探讨施工中的难题。自绍圣四年(097年)开始,到元符三年(00年)完成书稿,《营造法式》编修历时四年。崇宁二年(0年),宋徽宗将此书颁行天下,从此国内建筑工程有了统一的标准。

《营造法式》全书卷,7篇,条,分五大部分,即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

《营造法式》的名例部分对建筑名词术语作了解释,对部分数据作了统一的规定,纠正了过去一物多名、方言土语等谬误。李诫还总结了施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各项工程制度、施工标准、操作要领等,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选材、规格、尺寸、加工、安装方法都一一加以详尽的记述,堪称为古代建筑的一部百科全书。

《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是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营造法式》还为世界建筑学界所关注,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法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显示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魅力。

应县木塔全称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0年),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塔高7。米,底层直径0。7米,呈平面八角形。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它那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人赞叹叫绝。这些特点,表现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上的伟大成就。

木塔的建筑结构

应县木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7。米,底层直径0。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用红松木料构建,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木塔的建筑艺术

应县木塔的设计,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木塔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木塔建在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内的佛物

应县木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内还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其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0多米,实属罕见,是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0年),0年基本竣工。故宫南北长9米,东西宽7米,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个房间,实际据97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间。有人做过形象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7岁才可以出来。

故宫周围环绕着高米,长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为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又达到了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故宫前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因此,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后部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中心,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09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买下拙政园,聘请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年建成。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现在的拙政园全园占地000平方米,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8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东园

拙政园东园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兰雪堂是东园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芙蓉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之优,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池水清清,秀美倩巧,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拙政园中园

拙政园中园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建筑,保持了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