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香堂以荷香喻人品,为拙政园中园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倚玉轩与香洲遥遥相对,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拙政园西园
拙政园西园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卅六鸳鸯馆是西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大厅分为两部,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为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
总之,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苏州留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留园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9年),距今已经有00多年历史,以其精湛的造园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历代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之西的阊门外,占地约0000平方米,明代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称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87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的建筑布局
现在的留园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中部又分东、西两区,东区以建筑为主,西区以山水见长。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主厅为涵碧山房,由此往东是明瑟楼,向南为绿荫轩,远翠阁位于中部东北角,闻木樨香处在中部西北隅。另外还有可亭、小蓬莱、濠濮亭、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东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馆,五峰仙馆四周环绕着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揖峰轩以东的林泉耆硕之馆设计精妙、陈设富丽。
北面是冠云沼、冠云亭、冠云楼以及著名的冠云峰、岫云峰和端云峰。三峰为明代旧物,冠云峰高约9米,玲珑剔透,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周围有贮云庵,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西部以假山为奇,取其自然景色,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香樟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北面桃园,俗称“小桃坞”。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上,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留园的空间布局
留园的建筑虽多但虚实相间,景致复杂但层次分明,平面变化生动,立体看来自然多姿。留园在空间上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位入园者一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留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入口部分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与园内主要空间有着强烈的对比,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豁然开朗。走进留园,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此外,留园在运用空间渗透的手法方面亦是十分卓越的。
9年,留园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7年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留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70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790年),占地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
康熙二十年(8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朝廷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的场所,也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避暑山庄的布局
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又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多组建筑。
南端的宫殿区,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
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占地万平方米,包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正宫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殿澹泊敬诚殿是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正宫东面一组八进院落的建筑是松鹤斋,以供皇太后居住。在松鹤斋的东面是东宫,9年东宫失火被烧毁,现仅存基址。
湖区的洲岛错落有致,共有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秀丽多姿。湖区的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多组建筑巧妙地营构在洲岛、堤岸和水面之中,展示出一片水乡景色。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烟雨楼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建,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山峦之中,古松参天,林木茂盛,原建有四十多组轩斋亭舍、佛寺道观等建筑,但多已只存基址。
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
避暑山庄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距北京城区公里。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70年,7年建成。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90公顷。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赫。
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有一条长长的游廊,据说是乾隆皇帝为了让他的母亲在游园之时不受雨雪日晒之苦而修建的。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而太后也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囿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烧毁;88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此前叫清漪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90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998年月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