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样子可以看出许多的东西。自古以来,穷人有穷人的样子,富人有富人的样子。糊涂人自然也有糊涂人的样子。大愚藏智,平和憨厚就是糊涂人的样子。
一位自称“聪明的爸爸”得意洋洋地训斥孩子:“真笨!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的老师也笨,连这样的题也没教会。来看爸爸的。”
而另一位植物学家却自称“笨爸爸”。有一天念小学的儿子持一株小草去问老师,老师也不认识这种草,但老师很诚实,很谦虚,亲切地告诉小学生:“你爸爸是个很有学问的植物学家,你去问他,我也很想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小学生找到老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时忘记了。让我再问问你。”并送上一封他爸爸写给老师的信,里面对小草做了说细的介绍。最后还附一句:“这个问题由老师来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这位植物学家在儿子面前装傻,要当一个“笨爸爸”,比起那位“聪明爸爸”要高明的多了。现在有些人在社会上总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单位也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家里也是如此,岂不知贬低了老师,也就是降低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这样他还能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吗?能不影响他的成绩吗?
从上面提到的植物学家的做法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些道理:人虽有才,却不可以自耀,不足以自夸。就如同人有一大笔财富一样,需要时把它取出,可以解危、解难办成大事;不需要时取出炫耀,只会招灾惹祸。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知道在何处表现,而不是处处都要表现;应该懂得在何时表现,而不是时时都去表现;应该明白在何人面前表现,而不是在人人面前都要表现。
因此,大智若愚,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表现的是灵活性。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明”表现的是原则性,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灵活性与原则性高度结合,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生活中的糊涂学
在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遇到任何事绝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其实这样的人往往心知肚明,他们以装疯卖傻的手法,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W胺杪羯挡攀钦娲厦
“装疯卖傻”的本义是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聪明人所为;是那种明了一切却不点破的拈花微笑般的智慧。在生活中不少人就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事模糊处理得十分圆满。
据史书记载,清朝年间广东省有个梅知县深得糊涂学的精髓,判案经常以装疯卖傻的糊涂手法,别出心裁,出奇制胜。这里就有一件他装疯卖傻的断案故事。
有一年,一位商贩从海外回来,带了500两银子,天黑赶路怕碰上强盗打劫,便把银子全部埋在本村十里坡的大榕树下,趁着月色赶回家中。叫门多时,妻子才出来开门。招呼睡下后,妻子问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赚了多少银子?”丈夫回说:“这回出门数年,赚得纹银500两,黑夜途中恐遭劫,只好埋在十里坡的大榕树脚下,明日天亮便可取回来。”
第二天早起,商贩赶去起银。开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以为是自己昨夜忘记插门,便没有多疑,径直去大榕树下取银子。可是到了榕树下一看,埋银子的地方已扒开一个坑,银子早不翼而飞了。他瘫软在树脚下痛哭一场,本想回家告诉妻子丢了银子,又怕妻子说自己昨晚说谎,尽骗人,于是跑到县城报案。
梅知县听完这个埋银丢银的经过后,问道:“你外出多少年?”回说:“出门4年。”梅知县又问:“家中有些什么人?”回说:“只有妻儿二人,儿子今年4岁多,是我出门前生下的。”又问:“家中有奴仆吗?”回说:“没有,一切家务由妻子操持。”又问:“昨晚回家碰见了谁,说起银子的事吗?”回说:“没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只是对妻子说过把银子埋在十里坡大榕树脚下,可我去取银子时,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懒觉。”“妻子高兴吗?”回说:“态度倒也平常。”梅知县又问道:“你回家时,妻子高兴吗?”回说:“态度倒也平常。”梅知县又问道:“你仔细想想,家中有什么异常现象没有?”回说:“没有。”梅知县最后说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难以搞清楚了。”那个商贩沉思了一阵,说道:“今早我出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我记得昨晚好像插上的,这是否算是异常情况?”梅知县听其一说,佯怒拍案大喊:“千怪万怪,都怪那棵树!你把银子寄放在那里,它却没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树罪该万死。”于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树,并且嘱咐,拔不动就用大锯去锯,锯倒运回来,我要亲自审问那棵树!回过头来问商贩:“你来告状,你的妻子知道吗?”回说:“不知道。”知县告诉他:“你回家不要告诉她,否则我要罚你!明天早上你带孩子准时来县衙。”商贩回到家,说起丢银的事,妻子骂他骗人,他也由她骂罢了。
衙役们好容易把树砍倒,费力的往县衙大院搬运,途中路人见到官差累得满身大汗,都问运树干什么。衙役们埋怨道:“梅知县要开堂审树。”这话传出,县里的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说梅知县又犯“癫病”了,知县审树,真是一件奇闻怪事,大家都好奇起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县衙大院看热闹。
知县审树开始了,只见大树倒放在院子中间,众人挤满了院。知县早把商贩安排在审台跟前,抱着孩子佯作站着看热闹。然后命令众人,一个跟一个地从审台前经过,人们莫名其妙,只好乖乖地一个接一个走过。突然商贩的孩子向迎面走来的一个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装聋作哑便想溜过。梅知县叫住那个想溜的男人,问道:“你认识这小孩吗?”那男人摇头说:“不认识。”梅知县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却欢喜地伸手求抱,状甚亲密。知县让商贩问其孩子:“这个叔叔你在哪里见过?”小孩子回说:“这是我家叔叔。”又问:“叔叔喜欢你吗?”回说:“喜欢。”又问:“叔叔喜欢妈妈吗?”回说:“喜欢!”梅知县听完孩子的答话,指着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盗窃了大树下的银子,赶快从实招来。”那男人矢口抵赖。梅知县道:“大胆刁民!前天晚上你在商贩家偷听到他们夫妇说话后开门出院,便去大树底下取走了银子,赶快从实招来,否则两罪并罚,严惩不贷!”那男人见事败露,又怕激怒梅知县,追究奸情就更麻烦了,只好老老实实招供并如数交出全部银子,知县为了照顾商贩夫妻关系而没再过问奸情之事。
结案之后,众人有些不解,梅知县说,我从商贩讲述的经过中,觉察到有人偷听到他们夫妻的谈话,从商贩说早上出去时门是虚掩着的,判断此家半夜有人出门,而这个人又是商贩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里的,大有奸夫之嫌,究竟是谁,只有叫小孩来认。撒谎审树,不过是以癫惑人。为了制造一种奇闻。因为越是奇闻就会招来好奇的人前来看热闹,犯了法的人更关心审案的事,必然要来看个究竟,这就给小孩提供认其母“相好之人”的场合和对象。一席话说得大家恍然大悟。
梅县令遇事装疯卖傻,不动声色,实际就是装糊涂。而且装得彻底,既破了盗银案,又保全了受害人一家的幸福。不过,在生活中装傻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活。你表面上要装得恰到好处,内心里还要清楚你装傻的目的。所以,一个人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一样艰难的工作。
生活中的糊涂学
在人生中,越是大事,糊涂越要装得彻底。同时,装傻也会让自己的心明白很多,聪明不用写在自己脸上,写在心里才是大智!世道复杂,装疯卖傻才是真聪明、真本领啊。
4ё琶靼鬃昂涂
生活中,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达到希望的彼岸。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揭示了糊涂学意义上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当然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然不行的。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各人说:“寡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
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
在人生中,人们定会遇到许许多多令自己“难堪”的情境,对此,人们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作点“退却姿态”。这种“糊涂”,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
生活中的糊涂学
装糊涂在人际相处上很重要。心胸开阔些,宽容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发生意见不一致,争论一阵,见不出高低,便不必再争论了。没有多少原则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争个清楚明白呢?你知道自己的意见正确,对方同样认为自己正确,这样,就应当装糊涂,让争论在和平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