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老子大智慧解读 > 第5章 知足可以常乐(第2页)

第5章 知足可以常乐(第2页)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最大的灾祸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得到满足。

老子认为不应该总处于奔波劳碌之中,应适而可止。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知足者温饱不虑便是幸事;知足者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养性修身,参禅悟道,无非就是个散淡随缘,乐天知命。

《庄子·齐物论》中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就靠自己去参悟了。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

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聪明,但却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之乐。

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袋黄金作为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青年人焦急地说。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等,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看看自己拥什么,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告诫人们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不幸。

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大的罪过。把钱财物、家世、容貌视为荣辱标准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欲望越盛;欲望太盛,就会生出邪念,为拥有更多的财权欲而不择手段。由敬财、爱财而贪财、聚财、敛财,甚至于见钱眼开、巧取豪夺、唯利是图、谋财害命。市场上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所致,生活中这类例子几乎每个人都耳闻目睹,真乃是欲壑难填!

同为道家的庄子也说:“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所以,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真正快乐的人知道什么是满足,因为只有在满足中才能体味什么是快乐。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淌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了;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值得庆贺嘛。知足常乐,此之谓也。

人要“知足”,更要“知不足”。

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豁达。

老子认为,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饱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止这些,只要条件许可,就会要酒要肉。

“知足”,使人平静、超脱;“知不足”,使人躁动、奋进。

“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知不足”,慧在可行而必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会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是堕落和懈怠。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

《渔夫和金鱼》故事中,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3.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迷惑。

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居,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只能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地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在追求财富的汪洋大海里,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于逍遥的享受。

释迦牟尼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地主娶了四个老婆:大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二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三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四老婆,整天都在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什么。

地主要到另一个城市收债,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