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性
王先生要上网办公,让3岁的儿子小可独自在卧室里玩。等他忙完后,推开卧室的门,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屋里一片狼藉。几本画册撕碎了,玩具熊被拧下了一条腿,玩具汽车四个轮子全没了,积木散了一地。小可正抓着妈妈的电子表,一下一下地往地上砸。王先生火了,跑上去夺过表后,就打了小可一下。小可很委屈地大哭起来……
小可的行为属典型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其行为后果是破坏性的,有时程度比较严重。这就难怪父亲要为此大加发火了。
孩子的破坏行为真的那么令你生气吗?
也许你看了心理学家们的分析,反而会欣赏这种行为呢!
幼儿的破坏行为在心理学上被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种。无意破坏行为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人类的行为有少数属于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大部分属于后来形成的条件反射。而这就需要一个学习和熟练的过程。幼儿的肌体活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判断力、注意力和控制力较弱。所以幼儿的行为很难像成年人那样“得心应手”。有时幼儿心里是想拿住东西的,可手不听话,东西就很容易掉到地上摔坏,这并非幼儿粗心大意。有时就是幼儿粗心大意,也不能简单地怪罪他,因幼儿的大脑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人体“注意神经元”所在的皮质额叶区成熟最晚。而且幼儿的动作要想由无逻辑阶段向逻辑阶段过渡,必须经过一些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经验才能实现。所以这种无意性破坏无可指责是可以肯定的。
上面例子中小可的行为属有意性破坏行为。有意性破坏行为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幼儿对游戏过程感兴趣。幼儿对游戏的内容及结果不太关心,只对游戏活动本身有兴趣。如将积木摆成什么东西,幼儿不太注意,所以他们常将积木堆了一半时,又完全推倒,扔了一地。因他们觉得这样好玩。怎样好玩就怎样玩,这是5岁前幼儿的游戏观,到6~7岁,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就大大地加强了。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表现。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很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他们选择自己能够进行的,会马上带来某种效应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没有建设性或破坏性的方向控制,也不明白一个物体被破坏后有什么后果,再加上对幼儿来说,破坏比建设更符合幼儿的肌体能力,能更多快速地看到结果,获得痛快感和满足感。
三、是幼儿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萌芽。幼儿看到一件新东西就想试一试,想搞明白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爱迪生小时候就将家里一个闹钟拆卸了,想弄明白是什么东西使钟的指针不停地转动。他的父亲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为他讲解,并指导爱迪生重新将钟装好。这很好地保护了爱迪生的好奇心。以后爱迪生成为一个伟大发明家,绝不是偶然。
儿童对刚买回来的玩具特别爱惜,可是没过几个月就面目全非了。这恐怕是儿童玩具的命运。特别是有的孩子为了掌握使用改锥、铁钳的技术,常卸下螺丝,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父母亲看了非常恼火,就斥责一顿,“这次弄坏了,下次再也不给你买了!”你现在明白了吗?孩子在破坏一件玩具的同时,是在发挥自己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儿童最可贵之处是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迫切希望了解一切事物,弄坏玩具的儿童之中,有的是想了解玩具里的机关所在。我们在上小学的年代,时常解剖青蛙,摘取蝗虫的脑袋,主要是想看看青蛙的腹中有些什么,蝗虫的内部是怎样的。儿童的好奇心驱使我们这样做。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好奇心,只看到东西被破坏的一面就破口大骂。这种做法是十分片面的。
儿童的游戏总是同某种学习相关联的,所以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不要去禁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自己说:让他去破坏吧!
好爸爸绝招:
成人要注意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具体过程,从中捕捉幼儿认知发展的方向。
要注意创造一些宽松愉快的环境,引导孩子散发性地从多方面使用工具。
对于情绪发泄性破坏及病理性破坏,家长也一定要注意,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
不要把贵重的、危险性强的东西给孩子玩。
2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
2岁半的保罗总是喜欢闯祸,而且又很固执,什么事都想管一管,可怎么也管不好。这可和2岁时那好脾气相差得太远了。保罗的爸爸曾经认真地学习过看护孩子,可还是被保罗弄得昏头转向的,整日不得安宁。
现在保罗白天可不大愿意待在院子里,他要爸爸带他出去玩。父亲也知道,这一时期保罗的好奇心特别强,不如带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好增长见识。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按计划全家四口人到郊外去野餐。大儿子迈克异常兴奋,早早准备好,等着出发。保罗更是乐得直在地板上打了好几个滚。这天上午,他们开着车,带了一些野餐的工具和食品出发了。
他们选择了一个宁静的、靠着河边的小草坪坐下,就开始准备午餐。这时最忙的不是妈妈而是保罗了。他一会跟着迈克去打水,而且非得自己拿一个壶。迈克把水倒到小锅里时,保罗自然当仁不让,倒他自己拿的那一壶,结果把刚点的火又给扑灭了。气得父亲直摇头,哼了一声:“哪来的灭火专家?”保罗反问了一句:“Dad,灭火专家在哪儿?”说着四处张望,寻找灭火专家。
吃过午饭,保罗开始进行现场指挥,叫爸爸去洗锅,妈妈去倒垃圾,最气人的是他居然还叫迈克给他拿自己的玩具枪。迈克自然不干,结果保罗在那里大闹一场,最后迈克在爸爸的“威胁”之下恶狠狠地把小玩具枪塞到保罗的怀里,保罗立即破涕为笑,玩起他的枪来了。
爸爸与迈克一起到河边去钓鱼了,妈妈和保罗在河边散步。保罗刚开始还是牵着妈妈的手,后来,他不知被什么吸引住了,一个人落在妈妈的后面,独自去看个究竟。直到听到保罗叫了一声:“妈妈,快来看!黄蝴蝶!”妈妈才意识到保罗离她都有6米远了。不过她也不着急,毕竟这还算比较安全,在她的控制范围之内。况且看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妈妈的心里也多了些安慰:保罗长大了。于是又回过头去,和保罗去寻找那黄蝴蝶去了。
过了一阵子,迈克和爸爸钓鱼回来了,还真有不小的收获,保罗一看水桶里有活蹦乱跳的鱼,又兴奋起来了,非得伸手去抓弄一阵。幸亏有一条鱼来了个鲤鱼打挺,他才害怕地放手。
冒险,是儿童的天性。
美国政府曾经有过一次法令,要求所有对儿童开放的公园都不能禁止儿童触摸,否则将受法律制裁。在保罗这样年龄的儿童看来,世界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新奇了,在这之前,他们还基本上呆在房间里,最多也就是在院子的附近逗留一会儿而已,而现在他们能很稳地走路,而且可以不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自己的脚是否走好。事实上,他们根本很少关注这些细枝末节,虽然也偶尔跌跤。如果父母在这个时期很少让孩子到外面去玩,那孩子的脾气会很容易变得愈加固执。不过,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固执几乎成为一个显著的特征,因为他们希望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还习惯于命令别人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比如保罗叫爸爸去洗碗,妈妈代劳,多半会是以失败而告终。
去郊外玩,那可是这个时期儿童最热切期望的。这个时期,儿童对每一样事都感到好奇,非得亲自去尝试着接触、感觉。如果你全神贯注于聊天,你会发现,即使是你慢悠悠地散步,也会很快地把孩子抛在后面,如果恰好是在人多或者树丛较多的地方,你可得费一番功夫才会找到他。而此时,他正在摆弄着开着小花的小树枝或者趴在地上看着小蚂蚁搬家呢。所以说,这个时期的儿童最容易走失。不过,细心的父母也会发现,只要在你们的视线以内,一般儿童是不慌不忙的,而如果离开了你们的视线,儿童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大声地哭着喊:“妈妈在哪里,妈妈快来!”一旦他有什么新“发现”,首先他也会喊着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如果这个时候能对他进行一些自然常识的教育,会给他更多的信心,他还会问你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如果你不愿意与他分享这份浪漫的发现,久而久之,他也会兴趣大减,好奇心消退,对他今后的发展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你如果是一个宽容的父亲,你对他就应该“放任”一些,给他自由活动的空间,至多加以一定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按照天性自由地成长,那他的世界里就会充满欢笑,你的生活里也会充满阳光。
好爸爸绝招:
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除非它过于危险。
保持和加强好奇心的教育,使他们不断有机会关注“新鲜”事物,尽量让他们亲自感受。
带他们去玩时,只要保证他们不走丢就行。
和他们一起去体验“世界真奇妙”,用言语引导和解释这个世界。
3不要小看玩耍的能力
杰瑞2岁半了,和5岁的姐姐凯蒂比起来,他可算是幸运极了。父亲去年在洛杉矶一家知名的电脑公司作销售部主管,收入不菲,母亲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这两个小家伙。虽然2岁半了,小杰瑞走起路来还是急匆匆的,像是赶什么约会似的,连妈妈都得为他捏三分汗。凯蒂白天在幼儿园,不用妈妈多费心。只是她回家之后,老是对小杰瑞的玩具打主意,不时地大动干戈,家里简直就像世界末日到了。
今天似乎是一个祥和的日子,杰瑞在玩他刚刚到手的一支新式玩具枪,还有已被踢得变了形的大货车。只见他上好货车的发条,嘴里嘟噜着“呜呜”的汽笛声,货车就随着他的“马达声”出发了。他双手端着“冲锋枪”学着史泰龙的模样,到处射击,不时还听到“啊啊”的叫喊声,似乎是在追捕货车上的人似的。不一会,货车撞到墙上,翻了个跟头,不动了。杰瑞一个箭步上去,对着货车又是一脚,嘴里叫着:“我是FBI,立即放下武器,把手举起来,放在头上,转过身去,背靠墙站住!”接着又大喊:“快!”又是一脚,可怜的大货车痛苦地呻吟着,翻过身去,居然又开了起来!气得杰瑞一路开枪追击。
姐姐凯蒂正在自己的屋里给心爱的兔八哥营造宫殿呢。她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搭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房子建好。兔八哥在下面,还是有些挤。可唯美主义的她还不满足,非得要找两个武士把守宫殿的大门,保护心爱的兔八哥,于是她就跑到杰瑞房间去找。看见他在那里忙得正欢,就悄悄地拿了两名“武士”,放在背后,招呼也没打,走了出来。没想到,杰瑞发现了姐姐背后的秘密。杰瑞岂肯罢休,拿着冲锋枪冲过来:“不许动!”吓得凯蒂把两个武士扔在地上直打滚!看来又是一场战争。
看到这种情景,父亲们会怎么想?也许他们会说:唉!孩子就是孩子,就知道玩儿。
可是你从来没想过玩儿对于孩子的意义吗?
让我们听听权威教育家的话吧!福卢倍尔在《人的教育》中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