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人间清醒短文 > 第五章 言表心声 言谈是人内心思维的外在表现(第3页)

第五章 言表心声 言谈是人内心思维的外在表现(第3页)

说话的速度快慢与一个人的性格,绝对有其关联,一个慢郎中绝不会说出如连珠炮般的话语来;而同样一句话,有可能因为语气不同,而使得意思完全走样。所以懂得从一个人谈话的速度和语气去了解对方的个性,无疑是掌握了一把开启对方心理状态的钥匙。

说话速度快的人,大多性子急躁;而那些说话慢条斯理的人,多是慢郎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不疾不徐,反应比别人慢半拍。另外,通常不满意刘方或心怀敌意时,言谈的速度就会放慢;相反地,当心里有鬼或想欺骗他人时,说话的速度大多会不由自主地加快。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突然之间变得能言善辩、喋喋不休.表明其内心有不欲人知的秘密或心虚,想用快言快语作为掩饰。

充满自信的人,谈话时多用肯定语气:缺乏自信或性格软弱者,说话的节奏多半慢条斯理、有气无力。

喜欢低声说话的人,不是缺乏自信,就是女性化的表现;而那些说起活来没完没了,希望话题无限延长的人,其内心潜藏着惟恐被别人打断和反驳的不安,惟有这种人,才能以盛气凌人的架式一直说个不停。

喜欢用暧昧或不确定的语气、词汇作为结束话题的人,通常害怕承担责任。经常使用条件句的人,如“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某种意义上”或“在某种情况下”等等,大多属于神经质和怕得罪人的个性畏缩型。

聆听他人讲话时,眼光始终无法集中,不是东张西望就玩弄手指头,表示其对谈话者感到厌烦:而频频重复对方的话,表示其对此谈话内容具有高度的耐心与好奇心。

听话时不停地大幅度点头的人,表示他正认真地听对方讲话。而即使频频点头示意,但视线不集中于对方身上的人,表示对对方的话题没有共鸣;点头次数过多,或者胡乱附和的人,多半不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一面讲话,一面自我附和的人,大都不容许刘方反驳,性情极为顽固。这种人往往无法与听者进行交流,总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惟我独尊。

从谈话主题透露人的内心

所谓“一句不离本行”,表示一个人昕思所想不会脱离他的生活经验,因此从一个人谈话的话题,来透视这个人的行为,往往八九不离十。

喜欢谈论他人私事,对别人的私事或隐私追根究底的人,大多是有强烈支配欲的人。其与人交谈时,活题总是围绕着别人打转,喜欢探听别人的私事,议论他人隐私的人,以女人届多。对于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人,如社会名流、电影明星等,喜欢评头论足,说长道短。这种类型的人除了有支配心理之外,也缺之知心朋友,心灵空虚、孤独,且不甘寂寞。

相反地,话题总是离不开自己的人,具有自我陶醉的倾向,属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那些言必谈已的人,事实上最关心的对象就是自已。深信这个世界就是应该以他为中心来运转,这种心理除了是一种自我陶醉,也有任性的性格倾向。此外,不仅谈论目已,而且动不动就把话题集中在自己家人、工作、家庭等周边事物的人,也可以将之归类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而爱发牢骚的人,多有压抑心理,属于否定型性格.牢骚是心理压抑的一种发泄,从发泄的牢骚里,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心态和愿望。抱怨薪水太低的人当中,有不少是因为本身不喜欢这项工作,透过抱怨工资低而把不满的情绪表达出来。而会贬低上级主管的人,大都具有希望出人头地却又不易达成的欲望。这类型爱发牢骚成癖的人,除了心理压抑和心存不满之外,还出自一种虚荣心。

另外,还有一种好提当年勇的人,多在现职的表现上力不从心,无法适应眼前的工作,所以才喜欢在部属、同事,特别是比自己资历浅的人面前,大淡过去的风光史。嘴边老挂着昔的丰功伟业的人,回忆起过去,总是洋洋得意,恍如昨。这种现象说明了这个人工作能力衰退,落后于时代潮流且又难以赶上,只好忘却目前的失落感,以寻求解脱.

无视于他人的淡话内容,径自提出毫不相干话题的人,其支配欲、表现欲均较强。谈话时会不断变换话题、东拉西扯、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边际,这类人多是思维能力不集中,不能进行逻辑思考;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附和别人或顺着别人话题的人,大多心性宽厚并且能体贴别人。

交情相当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语时,表示此人内心存有自卑感或耆企图隐藏敌意,相反的,故意使用粗话的人,其内心其实是想与对方拉近心理距离,或者希望自己占于优势地位。

谈话中经常使用“但是”或“不过”等连接词者,表示此人思考能力强,习惯边说话边思考;大多能言善辩,有深入探讨理论的兴趣。

经常使用“嗯……”、“有点……”、“这个……”、“那个……”等用语的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话漫无条理,思考没有头绪;经常使用“我想……”、“我认为……”等语言表达方式的人.个性较为谨慎、小心,但性格的另一面表现却是怯懦的.

多留心对方的音调

与说话速度一样可以呈现特征的,便是音调。

肖邦曾在一家杂志专栏中叙述道:“当一个人想反驳对方意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门——提高音调。”的确如此,人总是希望借着提高音调来壮大声势,并试图压倒对方。

音调高的声音,是幼儿期的附属品,为任性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而言,年龄越高,音调会随之相应地降低。而且,随着一个人精神结构的逐渐成熟,便具备了抑制“任性”情绪的能力。但是,有些成人音调确实是相当高的。这种人的心理,便是倒回幼儿阶段了,因此,自己无法抑制任性的表现。在此情况下,也绝对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有女性参加的座谈会上,如果有人的评述牵扯到某位女七,被批评的那位女士便会猛然地发出刺耳的叫声,并像开机关枪似的开始反驳,使得在座者出现哑口无言的场面,座谈的气氛已荡然无存。音调高的声音,被看做精神未成熟的象征。言谈之中,还有所谓语调的抑扬顿挫,对一个人的外在表现非常重要,甚至有时也能决定人的沉浮。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业已三年孝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被免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处?”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勉力朝参,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是因为声音的变化而影响了皇帝对他的印象。在皇帝看来,忠臣往往能奏朝章朗朗而谈,而奸臣则声音低沉而险恶,李震的声音历来沙哑而不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因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声音低哑,为宪宗皇帝所恶。与李震一殿为臣的鸿胪寺卿施纯,声音洪亮,又工于词令,在班仃中甚是出众,宪宗对他很欣赏。因而升官的事自然与李震无缘。这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音调对人们印象的重大影响。

从说话韵律看透他人

在言谈方式中,除了音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韵律也是重要的因素。

充满自信的人,谈话的韵律为肯定语气;缺乏自信的人或性格软弱的人,讲话的韵律则慢慢吞吞。其中,也会有人在讲一半话之后说:“不要告诉别人……”而悄悄说话。此种情况多半是秘密谈论他人闲话或缺点,但是,内心却又希望传遍天下的情形。

话题冗长,须相当时间才能告一段落的情况,也说明谈论者心中必潜在着惟恐被打断话题的不安。惟有这种人,才会以盛气凌人的方式谈个不休。至于希望辟快结束话题交谈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驳的心理,所以试图给予对方没有结果的错觉。

另外,经常滔滔不绝谈个不休的人,一方面目中无人;另一方面好表现自己,并且,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性格外向。

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在控制言谈的韵律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种细节性的处理方式,使自己赢得了社会或下属的认可与尊重。

说话比较缓慢的人,大郡是性格沉稳之人,他处事做人是通常所说的慢性子。从言谈的韵律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冯道说话做事都很缓慢,而他的同事和凝则是个性急的人,办事果断,做人颇为自信。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意见不合。有一天,和凝看到冯道买了一双瓶鞋,认为款式不错,他很想买一双穿,就问冯道:“先生这双鞋卖多少钱?”冯道慢慢地举起右脚缓缓地对和凝说:“这900元。”和凝素来性情急躁气量又小,听到这里,便对手下人大发脾气,“你怎么告诉我这种鞋子要用1800元?”正想继续责骂,这时,冯道又慢慢地抬起左脚说:“这只也900元。”和凝怒气才稍解。

注意言谈时的手势

有很多人在言谈时,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上各式各样的手势,其实手势往往比言语更能传达说话者的心意。

若某人在言谈中双手交合,一手放在嘴边,或搁在耳下,或两手交叉、身体微微向前倾,表示其十分关注对方的谈话内容,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着。

交谈中手势呈开放状,手心向上,两手向前伸出,手与腹部等高,表示愿意与对方接近并希望建立良好关系。这种手势会给对方一种充满了热情和自信的感觉,对双方谈论的话题胸有成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