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语录】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说无所用其伎俩矣。
【释义】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绝对不是人类智慧所能逆料,他有时先使人陷于窘境然后再让人春风得意,有时又会让人先得意一番之后再让他遭受挫折,不论是先使人遭受失挫败而后得意,也不论是先使人得意而后遭受挫折,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自命为英雄豪杰的人。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适应环境,遇到横逆事件也只是一笑置之,在平安无事时要想到危难的来临,假如君子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种程度,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捉弄人的巧计了。
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季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烤火的冬夜仍是难以想象挥汗如雨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正是这种每步相差极微缓的方法隐蔽了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恒久不变。
于是,当我们拥有了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但为时晚矣,就像一只丢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那处于忧患中的惶恐让人时刻保持迎接变化的心态,高度的警惕使其摆脱危险。居安思危,惶者生存。
天机的奥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说未来的事不可逆料,就连目前的事也很难推断,此事就连古圣先贤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才不能不抱“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相信天命并非迷信,因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智力所不及的事情,那只有仰赖天机来决定。不过有的也不相信天机或天命,例如当唐太宗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有人主张先卜吉凶,这时谋士魏征就很激动地说“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何以卜为?”于是唐太宗乃断然发动“玄武门之变”而轻取天下,从此一帆风顺出现太平盛世而缔造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有则寓言: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读史使人明哲。自古以来,这种忧患意识对任何时代的为政者都是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警钟。李世民执政之初,天下太平,他向魏徵垂询“治道”。魏徵答曰:“自古失国之君,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唐太宗深以为然,不仅执政期间“临深履薄”(犹如用腐朽绳索驾驭奔驰的马车颠簸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会车毁人亡),而且逝世前悉心撰写“帝范”,以告后人。
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殚精竭虑,睿智过人。然而他在1972年说过,解放后我主要抓两个重点,一个是上天(卫星),一个是水利,水利比上天更为复杂。为此,“我对这个问题(长江水利)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不过于自信。
在国外,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曾以忧患意识教育和激励自己的人民。譬如日本,二战后创造了举世称颂的“经济奇迹”,但迄今为止危机意识始终不懈,现在的中小学教科书上依然写着“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这些都表明,强调忧患意识,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吓唬自己,而是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形势,而决不能盲目乐观,头脑发热,滋长浮躁,埋下败因。
信息时代的今天,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时不我待,不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被淘汰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思想上正视和接受“变化”,深深地体会到视变化为机遇和挑战;行动上全情投入到汹涌澎湃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前进。必须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勇往直前,而且时刻记住要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对于企业来说,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奶酪”争夺者。因此,我们应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迅速觉醒,以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只有随着“奶酪”的变化积极迅速地应对,我们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奶酪”。
变化是永恒的,我们要关注变化,发现变化。请记住:居安思危,惶者生存。
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
【菜根谭语录】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赀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释义】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恨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幺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幺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每个人都随兴所至地产生种种看法并例举诸种理由加以支持。但大多数人的判断总是受
情感驱使。两人对论,各执己见,这是常有之事。但是道理是不欺人的,绝无两张面孔。在
这种情况下,应小心机智地加以处理。有时不妨站在对方立场上,谨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
别人的思想角度考察自己的动机。只有如此,你才不会盲目地谴责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辩护。
最没有理由自豪的人往往最自豪。他们把什么都说得神乎其神,并且说得相当拙劣;他们是一心只求别人喝彩的变色龙,徒令人捧腹大笑。虚荣心总是令人讨厌的,但这种情形比虚荣心更加可笑。有的人像乞丐讨饭一样讨取功名,或像蚂蚁储食一样攒积荣誉。你纵有天大的才华,也应尽量避免虚荣。心安理得地做自己的事: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功劳尽可抛弃,万不可待价而沽。不要夸诞虚浮,违反常情,惹人耻笑。与其表面上有英雄气
概,不如实实在在有英雄品行。
“信口开河”亦称“信口开合”,是指不经意地随口乱说。要知道,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应酬,主要是以语言作交流工具,说话如同人际沟通的桥梁,十分重要。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它警示我们,说话要谨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要随口乱说,尤其是身为领导者更要慎之又慎,否则一言有失,即会惹祸遗患。
据说,有一天,唐太宗告诫众臣要谨言慎语时说:“当我想说一句话、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要先想一想我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是否顺了天意,是否顺了民意。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说的话天下就要照办。所以我不仅要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唐太宗深信,与人交往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在与人交往时若信口开河得罪对方,对方难免牢记在心,伺机要报复你。作为万人之上的天子,在和臣民交谈时更不可信口开河,以免有些许的失言之处。因为即使是很小的失言,也会造成重大的影响,这又是一般老百姓万万不及的。
看来,唐太宗是十分明智的,他之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被天下人称之为“圣明天子”,与他这种不欺上苍、不凌百姓、谨言慎行的处事风范不无关系,与他汲取前朝隋炀帝昏庸、独断的教训不无关系。
相传,隋炀帝即位,第一次入宫时,对宫中庭园景观十分喜爱,但觉美中不足之处,是夜晚看不到萤火虫。于是心血来潮,信口开河地下令捕捉萤火虫来代替灯火。天子的话准敢违拗,所有的大官小吏立即倾城而出,下令老百姓纷纷去捕捉萤火虫,违者即罚。一时闹得满城风雨,鸡犬不宁,老百姓正常的农事不能进行,怨声载道。
可见,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每一句话都会对部下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稍一出言不慎,带来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谨言慎语,不信口开河呢?必须在下列四方面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