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菜根谭人生解读 >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2页)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2页)

这就使楚国人心里得意洋洋,心想:“原以为驾船技术很难呢,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学会了驾船,真是个天才。不过老是在师傅指挥下驾船总是不那么舒服,要是自己能一个人驾驶该多好啊。于是楚国人就对师傅说:“师傅,我学了这么长时间,您觉得我学的怎样?”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进步得挺快,学得不错,我真没看错人啊。”听了师傅的夸奖,楚国人更是蠢蠢欲动,就对师傅说:“您觉得我一个人独立驾船能行吗?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学习成果。”师傅思考了一会,同意了他的要求:“好吧,那么明天你就自己去驾船试试吧。不过要在那边那条小河里练习,流水比较平缓,你现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千万不要到下游的激流中去,切记!”第二天,楚国人兴高采烈地来到小河里练习驾船,他施展出所学到的技术,真是得心应手啊,不管怎么操作都称心如意,感觉自己像一个驾船高手一样。

没有师傅在旁边指手画脚,楚国人觉得自己非常自在,迫不及待地把船驾到了下游河中央,得意地击着鼓,飞快地前进,谁知这里和他练船的地方大不一样,水流非常湍急,而且还有暗礁险滩,面对这样的境况,楚国人一下子就懵了,船也失去了控制,随着漩涡直打转,楚国人什么也做不了,船桨和船舵也被激流冲走了,他就只能大声呼救,毫无刚才得意之情了。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盲目骄傲的人。它告诫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稍有进步就妄自尊大,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而不愿继续求学的人,最终就只有失败。而且,求学的道路永远也没有止境,我们应当克服那种五分钟热度的心理,保持一种长久奋发上进的精神状态。下面这个汝州老翁儿子的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警示。

汝州农村有个老翁,以前家中一穷二白,不过这个还算是勤快的老翁开始学着做一些买卖,慢慢地有了一些积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可谓是家道殷实,十分富有了。可是他祖祖辈辈都是文盲,连“之乎者也”等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有时候,连个账单也看不懂,还要请别人来帮忙,老翁渐渐感到,不识字干很多事都极不方便。尝够了苦头的老翁暗暗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读书识字,不让他像我这样吃了这么多的苦头。”

于是,老翁开始到处打听聘请教书先生的事情。终于有一天,邻居跑来给他介绍了一位楚国的老师。老翁看这个楚国老师满口“之乎者也”,像是个博学之人,所以就满心欢喜的答应了下来。

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父亲,我看认字读书也没有什么难的,实在是简单啊,我已经学会了。现在不用麻烦老师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老师,还是请父亲把教书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宴请朋友来喝酒,就来到儿子的房间对儿子说:“乖儿子,我最近打算请一些老朋友来我们家吃饭,你帮着我写个请帖吧!”儿子见到父亲要自己帮忙写请帖,心想这也正是个表现的好机会,于是满口答应道:“行,这还不容易吗?您就看我的吧。”

老翁看到儿子满有把握,答应得蛮痛快的,心里非常高兴,接着说道:“我的这个朋友姓万,你千万记住了啊!”说完就放心地回去准备其他的事情了。

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却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二十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三千划!万字真难写呀!”

望子成龙的老父亲一心想让儿子学会读书识字,改变自己家祖祖辈辈是文盲的历史,可是,这个儿子太不争气,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知识,结果上演了一场笑话。

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要重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还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对于任何知识,都抱着一种满足于一知半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态度,那和这个笨儿子又有什么两样呢?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菜根谭语录】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释义】不论作学问或写文章都要用最笨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更必须一本朴实态度才有成就,可见“笨拙”二字含有无穷奥妙。恰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之风。至于在清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枯槁老树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来真是诗情画意,然而实际上却显示出虚幻衰败的景象。

的确,菜根谭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做学问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自作聪明。所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妨“笨拙”一点,狠下功夫,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成才之道啊。

而且有古语云:“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意谓君子做学问贵在专心致志,“发愤忘食,持之以恒。如此就能谙于事理,谙于事理就能够取得成效。魏晋时的学者皇甫谧,不求高官厚禄,毕生精思苦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学业有成,著述繁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和医学专家。正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皇甫谧是魏晋期间著名的经学大师、医学家。他的一生著述甚多,有《礼乐》、《圣真》诸论、《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高士》、《列女》、《逸士》、《论寒食散方》、《针灸甲乙经》等。其中《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后世学习针灸必读的经典,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但是皇甫谧年轻时却是个浪荡子。他出生后就过继给叔父为子,从小游手好闲,不肯读书。有的人以为他可能是个呆傻人。

一天,皇甫谧得到了一些瓜果,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孝敬他的叔母任氏。任氏却不为他孝敬的瓜果高兴,看到他成天玩耍、无忧无虑的样子,不由得叹了口长气,说:“你拿这些瓜果给我,难道就是孝顺吗?《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个不孝之子。’何况这些瓜果呢?你现在快二十岁了,眼睛却从来没有看过书本,心里不懂一点道理,你将来能干些什么事呢?又有什么可安慰我的呢?”说到这儿,任氏想起皇甫谧将来的前途不知道怎么样,泪如泉涌。她一边抽泣,一边接着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终于使孟子成为仁德之人;曾子的父亲为信守诺言而杀猪,留下了教育子女的榜样。难道是我没有象孟母那样选择好邻居、没有象曾父那样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吗?你怎么会愚蠢、鲁莽到这等地步呢?唉,教你修身立德,勤奋好学,是为了你好,你自己可以有所得,对我又有什么用呢!”说完这番话,任氏更加伤心,对着皇甫谧涕泪不止。

皇甫谧没想到给叔母孝敬一些瓜果,会引起叔母如此伤心。叔母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原先麻木不仁的头脑。想想自己已经是个20岁的男子汉了,应该有所作为了,却还啥事不懂,实在羞愧。看着叔母的泪脸,暗下决心,再也不能浪荡下去了,一定要象叔母教训的那样勤奋学习,做个有修养的人。

皇甫谧家里很穷,没有钱到京城求学,同乡有个名叫席坦的学者,皇甫谧就拜他为师,在席坦的指点下勤学不倦。皇甫谧平时还要干农活,否则无以谋生,他就总是带着经书到田里,干活累了在田头休息的时候,便拿出书来诵读起来。经过几年的学习,皂甫谧博览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性格变得沉静好思,有了崇高的志向,很少有个人的欲念。他觉得书籍能给人以知识,教给人道理,流传后世,造福子孙。所以决定以写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皇甫谧写出了《礼乐》、《圣真》等著作。甘露年间(256—260年),他不幸得了风痹症,行动不便,却仍然不断地阅读和写作。疾病的痛苦,又促使他发愤学习医书,习览经方,采集和整理古代的医学文献资料,并且写出了《针炙甲乙经》等医学著作。有些人看到皇甫谧学问很好,就劝他多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赢得名声,好去做官。皇甫谧听了不以为然。他写了《玄守论》来回答那些人的劝说。他宣称,只有圣人才能出仕做官得到好名声,自己不是圣人,不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于是他不去做官,依然沉浸于经典书籍之中,废寝忘食地读书和写作,被人称为“书淫”。他的朋友见他学习如此专一,怕他损耗精神,影响身体,劝他注意休息,不要用功过度。皇甫谧回答说:“早晨学到了道理,到傍晚死了也是值得的;何况人的寿命并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呢。”

皇甫谧一心只在写作事业上,对功名看得很淡薄。他的堂姑的儿子梁柳要去阳城任太守了。在梁柳即将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没有做官的时候,他来探望我,我都不出门迎送,请他吃饭,也只不过盐、菜一类的东西,贫穷的人不拿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太守,我却去用酒宴来钱行,这不成了看重阳城太守的官职,而看轻了梁柳本人吗?这哪里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呢?如果那样做,我心里会很不安的。”后来地方官和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当官,但他都一一谢绝,概不赴任。他的朋友和乡亲们又都来劝他应召。他便写了《释劝论》来表达自己的潜心学问、不愿为官的志向。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示自己求贤若渴,又屡屡下诏敦促、逼迫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仍不为所动。他上书自称草野之臣,说明自己重病在身,只能待罪床席;自己是个平庸的人,如果穿上显贵的锦缎绸衣是很不相称的;希望陛下宽待久病之人,请出真正的奇才异能之士,不使泥滓混杂于清流之中。由于他的言辞恳切,终于获得了皇帝的恩准。过了一年多,他又被举荐为贤良方正,他还是不去,却上书给皇帝要求借书。皇帝便送给他一车书。他虽然患有重病,但仍勤读不已,笔耕不辍。

咸宁初年(275年),晋武帝又下诏说:“皇甫谧沉静朴实,坚持学习,喜好古籍,与世俗之人的旨趣完全不同。所以特任命皇甫谧为太子中庶事。”皇甫谧以病重为由坚决推辞。皇帝起初虽然并不勉强他改变志向,但不久又发出诏书,征辟他为议郎,接着又补任命他为著作郎;司隶教尉刘毅还请任命皇甫谧为功曹,但皇甫谧统统不应允。一直到死,皇甫谧也没有去做官。

皇甫谧之所以能够著述繁多,多才多艺,善写诗、赋、诛、颂等各种文体,以疾病之身而成为一代医学、经学大家,就在于他能够有志于学,好学深思,持之以恒,淡泊平生,不务虚名,不趋时附势,不图高官厚禄。如果志趣不远,为人浮躁,追逐名利,决不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皇甫谧的治学精神及治学道路,于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学问之道更是如此。一个人只要有志于学,好学深思,持之以恒,就肯定会有所建树。

若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菜根谭语录】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刀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释义】绳索磨擦木头长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可贯通坚石,同理,作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河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可以说是读书的成功。他把读书当作一辈子的事情来做,而治学有方,最终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早年,他通过不懈地求学努力,走上了仕宦之途,广交了益友,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

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黄河决口。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当时掌理全国庶政的六部,除了户部之外,曾国藩担任过礼、吏、兵、刑、工五部的侍郎,在为官期间,对照自己所任各部的工作特点,他专心潜读《通典》和《资治通鉴》,由此而洞悉了清代的政情利弊、官场风习、山川形势、民生疾苦。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升为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遍阅清代道光以上历朝文献,目睹时局危急而政风颓靡,遂因皇帝之下诏求言而先后参照史籍上了几道条陈时务的奏疏。体现了他明道经世的抱负。

在战火纷飞、百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还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著作。在他认真研读、全力刊刻船山著作的影响下,湘军许多重要人物都积极参与认真研读船山著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导船山之学、研读船山之书的浓郁风气。后来王夫之的大名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与曾国藩的倡导“王学”有极大关系。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周、张、程、朱,直到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其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曾国藩在《船山遗书》刊刻之先就大量反复地阅读了能够寻找到的船山著作,尤其对于《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性著作已烂熟于心,多有心得体会,日记中均有记载。在他的推荐与倡导下,一些湘军将领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遗书》之前就已开始研读船山著作,而在《船山遗书》刻成之后更加形成高潮。当然,这批将领也不是仅仅研读船山著作,而且也像曾国藩一样,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为其军政实践服务。正如郭嵩焘所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高级将帅,不少人成为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他们异口同声地赞颂船山、弘扬船山,显然从《船山遗书》中获益匪浅。光绪年间湖北学政孔祥麟说:“船山所著史论,具上、下古今之识,指陈历代之兴衰治乱,是以咸、同之际,中兴将帅,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之遗书者皆多。盖夫之知明社之覆,前由武备之废弛,后由兵谋之未娴,故于历代兵事谋之甚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戎机,遂能削平大难。”这就充分说明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将帅们为什么在戎马倥偬的战火中,如此认真地研读、刊刻、提倡、弘扬《船山遗书》的历史秘密。

通过研读船山著述,使曾国藩的“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臻于完善,也使他的军功业绩如日中天。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活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种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曾国藩的影响,无不像曾国藩那样去认真地阅读和研究船山学术。

曾国藩于读书学习尤为可贵的是,把它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则略愈,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却置至一旁,晚上照旧读书不废。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但药疗不如读书,他离开了书的话就是一个废人了。

这年秋冬季,曾国藩病情更加严重,“脚肿愈甚,常服之袜已不能人,肥而复硬,且似已肿过膝上者。大约作文及看生书,俱嫌用心太过,有损于血,而气不能运化,故至于此,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在这则日记中,我们既可看到他身体的状况,也可看到他在写作和读书时的投入。在此他虽规定自己以后当不做文,不看生书,但无法按规定办事。因为不久,扬州阮家送《许周生集》,这是一部他从未看过的新书,拿到手后便难以放下,读就必须从头到尾读完,读的过程又全神贯注。后来湖南王闿运送近年所著《周易燕说》、《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湘绮楼文集》,他收到后虽不能一一细看,但每书都较为认真地翻看了几遍。此后他又违背原来规定的不阅读生书的初衷,继续坚持阅读了《居易金箴》,王其淦所送其父著《王霞九文集》,朱彬所纂《札记训纂》,李芋仙寄来的《道蕴编》,日本人所著《新论》,上海新译之书《中外古今年表》,唐义渠所寄之《湖南阳秋》,王霞轩所寄《王少鹤诗》,陶篁村所挹《浙江诗话》,柳兴恩《谷梁大义述》等一批生书。

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但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做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悚何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即将息歇时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天读的书就是《二程全书》,希望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