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菜根谭人生解读 >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3页)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3页)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一条不言自明的道理。尤其是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应如此,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坚持月月学习,日日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记住: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菜根谭语录】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饮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释义】一个做学问的人,思考要细密行为要谨慎,同时又要有潇洒脱欲的高超胸怀,凡事都不拘泥细节,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如只知一味克制自己,使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会感到暮气沉沉而毫无生机,这就如同大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阳光照射下的春天,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长花结果呢?

一个读书人为了求得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上进的精神固然很好,但是也不可以忽略了读书之外的“潇洒趣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要忽略正当的“消头活动”,也就是要德、智、体、能、美五育并重,否则就会变成一个“只知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

尤其是在现今在工商业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战斗,处在这种生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不多保留一点生活情趣,很可能会患精神分裂症或神经衰弱症。

李四光说过:“书是死的,自然是活的。读书是间接的求学,读自然书仍是直接的求学。只读书不知道自然的人是书呆子。”

一个孩童,如果他比较顽皮贪玩,我们会说他活泼可爱;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如果还是这样,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现在身上的担子有多重,那么他完了。懂得了这些,我们不会整天去扔篮球、打游戏、谈情说爱,我们会去做真正该去做的事。我们不是差一点,而是差许多。我们不做花花公子,亦不做书呆子,我们要做的是成为真正的人才。

青春是一次性资源,活着,就要为生命搏取一方蓝天,不要犹豫,不要徘徊,把信心留给自己。我们是生活中的强者,也是人生路上的强者,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的人,一切困难都会为他让步,整个世界都会为他瞩目。

假设有些人从出生下来就住在地下的洞穴里,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捆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他们身后是一堵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把火炬,于是它们在洞穴后壁上投下了明明灭灭的影子。于是洞穴里的居民就认为,世界一定就是这样的了。他们应该是被捆绑的。而他们的身后和他们的面前,就是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然而有一个人却不这么想,他设法挣脱了绳子,他想知道面前的影子从何而来,于是他回过头去看。当然他就发现了墙,发现了墙上的生物。然而他还是不满足,于是他一跃而起。又要看看墙后面到底有什么。他想方设法绕过火把,翻越了那堵高墙。结果他发现了墙的后面,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生机的世界,有绿树蓝天,有花香鸟鸣。他深深的被这造物的神奇所打动着。现在他可以从此奔入这个世界,永不回头了。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心里仍然想着那些留在洞穴里的人们,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在他们的身后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除了他们所见到的影子之外,世间根本没有其他事物了。

这个人是一个哲学家,柏拉图说。

这个故事很像那个有关铁屋子的故事。不同的是,当铁屋子外的人大声喊叫而屋内无人理会的时候,故事就嘎然而止了。于是我常常想铁屋子的人大概也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因为很显然他试图在窗外唤醒屋里人的企图是不可取的。那么他就只能放弃,转身奔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孤独的徜徉在属于他一个人的广阔却也空荡的世界里,直到死为止。或者他干脆回到铁屋子里去,做更进一步的尝试。柏拉图的故事很显然是后一种选择。并且他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结局。

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的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单是吃东西要保持均衡,还包括不偏重唯心,也不偏重唯物;不偏重内在,也不偏重外在;不偏重于靠人,也不偏于独立。有人说,我凡事都不求人,什么事都靠自己,那你没有开纺织厂,你总要穿衣服吧?你没有种田,你还不是要吃饭!所以说,人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能贡献什么,就贡献什么;我们需要什么而自己办不到的,就请求别人支援,这才是平衡之道,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

人生要有梦想,要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有了它,才会有人生的意义,也才会有人生的动力。在这个基础上,不能忘记,人生亦是一种过程,不要只顾向目标奔跑,而忘了生活的本意。在现实生活中,后者更容易为人所忽视。

有这样一则寓言。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人生是一种目标,同时也是一种过程,在向目标奔跑的过程中,别忘了欣赏旅途的风景,这样的人生即使有不能达到目标的缺憾,但也胜于虽达目的却无充实内容的完美。

有些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不著重外在的小节,例如三十年前的嬉皮,现在都消声匿迹了,因为他不合乎中道,生存不下去,就只好自生自灭了。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淘汰,是因为他们太强调内在,反价值、反传统,结果妨碍了别人。他们一进饭店,别的客人就不进去了;他要想住旅馆,旅馆也不收容,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久而久之,被社会所摒弃,也就自然消失了。

中国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嬉皮禅,说句很罪过的话,济公活佛就有点嬉皮的味道,裤裆破了也不缝一缝。有一天皇太后听说济公是活佛,就去问他:我下辈子是男人还是女人?济公也不答话,就在她面前表演翻筋斗,旁边的武士大惊失色,要把他斩首示众,皇太后却说:不要抓他,给他金子,他明明告诉我下辈是男的嘛!当然,济公是圣人,虽然他违反了淑世主义,但他当时的做法也不能算错,因为那个时候正流行石霜禅,不说法、不念经、不参禅,只管打坐,于是有人讽刺它是枯木椿,太呆板了。所以济公就来点生动活泼的给大家看看,说明这也是修行,他是来矫正当时已显得僵化了的禅林。

如今我们活在社会上,就必须要内外兼顾,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也要做到淑世主义,要和光同尘,这样才是符合中道的生活理念。

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

【菜根谭语录】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释义】研读诗书却不洞察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只会成为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讲习学问却不身体力行,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创立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昙花一样会马上凋谢。

古人治学,其目的并非只为懂得文章,最主要是自己能躬行实践所学得的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用自己之所学贡献国家社会,假如学问跟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具形式的口头禅。例如一个修禅的人,即使天天绞尽脑汁在理路上苦斗,假如不彻底实践参禅悟道的真功夫,到头来连一点用处也没有。总而言之,读书如果不探求圣贤哲理,就不能算是学以致用;做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就不能算是人民父母官;创立事业而不肯积阴德,就不能算是爱护自己子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朝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放翁用文学的语言道出了认识论上的知行观这一哲学问题。“纸上”既书本上的知识,“绝知”彻底弄懂;“躬行”,亲自去做。两句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总是肤浅的,要真正彻底弄懂某种知识,一定得亲自实践。”

中国的腐儒们迷信“一部《论语》治天下。”曾产生一代又一代?的“本本主义”,一切唯书,不知理论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条基本规律,那么,听听放翁的当头棒喝,是否该猛醒呢?歌德有言:“生命之树长绿,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这和放翁的发现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间接地了解人生,行走可以直接了解人生。而陆游老师的经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这个层面上看,一个人或许不必真要读万卷书,但万里路却非放步走不可。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游山游水,苦乐人生。行走途中实在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旅行路上,乐趣无穷。云淡水暖处,或许遇上些奇情异事,或许感悟出点拈花妙语,更是人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次长途旅行吗?旅途中的经历最终决定了个人生命的精彩程度。我们来到人世间,行走于生命的长河中,各自经历着不同的风景,只有在历经各种风雨之后,才能真正体悟生命中的美好。

职场竞争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文凭顺其自然地成为开启职场大门的金钥匙,但文凭不是把万能钥匙,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

看了一些新闻采访,都是关于一些人为了立足于职而盲目地去拿一些学历、考一些资格认证之类的考试,提高自己原本不是件坏事,但完全靠一纸证书,没有真才实学和与职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却不能长久,命运之神会耐心地在拥挤人群的一隅等待着他。大学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这种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

有时候,书本教育反而会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使人自身的潜能被扼杀。将大学教育仅仅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低级、浅薄的职业观和教育观,它没有考虑到教育对个人性格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学习经历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如果人生的惟一目标主是取得财富,那么,毫无疑问,许多年轻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接受更高的教育也可以。

但是,如果我们将人生的目标确定为追求心智的成熟,生活的美满,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来服务于社会,那么,大学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大学仅仅是教育的开始,文凭不能代表你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仅仅是你完成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的证明。生命旅程中任何一种正当的职业都会使人从中受益,但是,更系统的知识学习能够让你获得一种超越本能的力量,帮助你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长足的进步。

大学生之所以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是因为我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够好,平时只是生活在校园里的一群受保护动物,只会一味地读书,根本不能将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贯通。相反,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工作并不容易,实践是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问题的一个过渡点,我们可能在学习上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可以把书里的观点倒过来背,但我们可能会在实践中被一个小小的问题卡住而不会运用书中的知识解决,“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生存技能的获得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不可企求的。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在长期而持久的磨练中,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科学规律,使我们在学习中减少摸索的过程,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高的造就。这些丰富的经验和造型的科学法则,不是属于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流派,哪个个人的,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对于我们后人都有理论指导的作用,我们决不能漠视,必须在学习中掌握技巧,提高艺术素质。但这一切的获得对于我们却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践。我们决不能企图侥幸取胜,更不能妄想在什么地方企求到什么“技巧”或“灵感”,它们的代价是勤奋和忘我的劳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