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标准
清朝政治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张殿禄看不惯那些随波逐流的文人,对哥哥张殿祥说:“利欲熏心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文人更是这样。”
哥哥说:“我们首先要自己做好,不为名利所累,做个君子,不做小人。”
弟弟说:“现在有不少人像你这么讲,可究竟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却越来越让人弄不清了。学会几句圣人的话,就自称为君子的大有人在啊!”
哥哥说:“用圣人的话要求自己,是君子;用圣人的话欺骗别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小人。”
滴水感悟
有些人夸夸其谈讲大道理,是为了粉饰自己、欺骗别人,这种人是十足的小人。
贪大而亡
子思要到卫国去做官,途中看见一个卫国人在河边钓鱼,不一会儿钓上来一条上百斤重的鳏鱼。
子思惊讶地问:“鳏鱼是最难钓的,它极不爱咬钩。你用什么办法把它钓到了呢?”
卫人说:“我下钩时,放的是钓鲂鱼的饵,鳏鱼看也不看就走开了。但它并不走远,总在附近游来游去。于是,我拿来半条上等的猪肉作鱼饵,鳏鱼见到了这么好的猪肉,马上过来吞食。就这样,这条鳏鱼被我钓上来了。”
子思感触地说:“鳏鱼难钓,贪大而亡,做官的道理也有点类似啊!”
滴水感悟
野心大的人在小利面前不动心,可是遇到大的利益,却再也忍不住贪欲。这是很多贪官栽倒的原因。
不犯二遍错
鲁国公问颜回:“我听你的老师孔子对我讲,同类的错误,你绝不犯第二回。这是真的吗?”
颜回说:“这是我一生都在努力达到的目标。”
鲁国公又问:“这是很难的事情啊。你是怎样做到的呢?”
颜回说:“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做的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做对了就坚持下去,做错了也要引以为戒。这样坚持久了,就能够做到事无二过。”
鲁国公赞叹地说:“经常反思,从无二过,你可以算是一位圣人了!”
滴水感悟
哲人说: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两次的人,是愚蠢的人。第一次犯错是因为无知或失误,这并不可怕。但犯了错误,就应该反省,避免重犯。
美德和美名
晋国称霸诸侯,各国每年都要向它纳贡,但贡礼的数量并不很多。
范宣子执掌晋国的政务后,要求各国增加贡礼。
郑国的宰相子产不同意,他对范宣子说:“晋国历来崇尚美德,所以民风淳朴,国家强盛。可是,据我所知,晋国人在国外缺乏美名,使人只知其利而不知其德。美名是美德的车子,是缺少不得的呀!希望贵国能从减轻贡礼开始,使晋国的美德名扬四方。”
范宣子被子产的话所打动,采纳了他的意见。
滴水感悟
没有美德哪来的美名呢?可是,如果没有美名,美德就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所以,美德和美名是不能分离的。
君子坦荡荡
每次子贡做错了事情,总是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宰予不赞成他的做法,说:“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做错了一点事情怕什么呢?错了,自己改了也就行了,为什么总要公开地认错呢?”
子贡说:“君子之过,无须避人。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君子的过错,从整体上看,只是一小部分;从过程中看,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再说,把自己的错误讲出来,可以在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改正得快一些,彻底一些。这就是我公开错误的目的啊!”
滴水感悟
纠正缺点和错误,失去的是短处,得到的是优点;保护缺点和错误,失去的是机会,得到的是虚伪。
井底之蛙
有一天,公孙龙对好友魏牟说:“过去,我以为自己的学识渊博,很少把别人看在眼里。前些天,听了庄周的一番话,我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世上还有许多比我强的人啊!”
魏牟说:“过去,你是用竹管望天,以为天只有管子那么大;用铁锥探地,以为地只有锥子那么厚,结果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其实,个人的智能总是有限的,天下的学问则是无穷的,永远不能自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