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子曰:“觚不觚①,觚哉!觚哉!”【注释】
①觚(gū孤):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后来改成圆筒形,没有棱角了,故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觚吗!这也算觚吗!”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③也。”【注释】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②逝:往。这里指去井边看看。③罔:诬罔。这里指被无理陷害。【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他也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却不可陷入井里;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无理陷害。”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②!”【注释】
①畔:同“叛”。②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犯上作乱了。”
6?2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的妻子,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②说:同‘悦”。③矢:通“誓”,发誓。④予所否者:予,我。“所……者”,相当“假如……的话”,古代用于誓言中。否,不是,不对,指做了不正当的事情。【译文】
孔子拜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如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老天爷谴责我吧!老天爷谴责我吧!”
6?29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②久矣。”【注释】
①中庸:孔子所说的中,指以周礼为标准,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守旧不变。中庸之道就是言行不偏不倚,调和折衷,平庸守旧,走老路。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②其犹病诸③!夫④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⑤,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
①众:众人,这里指破落的奴隶主贵族。②尧、舜:传说中古代的两个帝王,实际可能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两个首领,后来被儒家称为最早的“圣人”。③病诸:对它感到为难。病,担忧。诸,“之乎”的合音。④夫(fú扶):句首发语词。⑤能近取譬(pì辟):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没落贵族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且难于做到哩!仁人是这样的人: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也一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都能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述而篇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此于我老彭③。”【注释】
①作:创作,创造。②窃(qiè切):私或私自。③我老彭:老彭,人名。过去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指殷商时代的一位“好述古事”的所谓“贤大夫”。孔子是殷代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所以对老彭特别尊敬。为了表示亲切,在老彭之前加一“我”字,意思就是“我的老彭”。【译文】
孔子说:“传述〔旧的〕而不创造〔新的〕,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7?2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
①识(zhì志):记住。②诲:教诲。【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
①徙(xǐ喜):迁移。这里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了义不能去做,有〔亡违反周礼的〕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7?4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注释】
①燕居:安居,家居。②申申:衣冠整齐。③夭夭(yāo腰):行动迟缓、斯文的样子。【译文】
孔子住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悠闲自在。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奴隶制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最崇
拜的所谓“圣人”。【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注释】
①艺:六艺,指礼、乐、射、御(驾兵车)、书(文字)、数(算术)。孔子继承西周奴隶主贵族的传统,以这六方面的知识教授学生。【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7?7?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
①束脩(xiū修):古代一种见面礼。“脩”是干肉,“束脩”,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孔子要学生初见面时至少送给他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称学生给老师的学费为“束脩”。【译文】
孔子说:“自愿送给我十条以上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