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你的口才价值千万这本书怎么样 > 第9章 谈判口才能言善辩占尽先机(第5页)

第9章 谈判口才能言善辩占尽先机(第5页)

“城府深沉”的人,把自己内心世界隐藏得很深、喜怒不轻易流露。一般很难探寻出其内心的真正想法,是谈判桌上最难对付的人。

然而,他并非无懈可击吗?天底下根本没有毫无破绽的人,关键是能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一般说来,无论多么谨慎自守的人,一旦陷入惊惧、愤怒等失常状态时,就会暴露出他的本性。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失去常态,所以对付这种人,激将法最管用。反过来说,我们也必须防备对方用特定策略激怒、刺激我们,使我们失去方寸,进而掌握我们的弱点并加以利用。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南征。江东的孙权摇摆在抗曹与降曹的两种选择之间。经过鲁肃的建议,孙权有意联合刘备对付曹操;这时诸葛亮也与刘备商量联孙抗曹,他在分析了江东当时的处境和可能出现的对策之后,料定孙权方面会派人前来试探。

果然,鲁肃来到,从而成为诸葛亮开展一场出色外交谈判的起点。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便高兴地说:“大事济矣!”接着十分慎重地叮嘱刘备,凡来人提及与曹操作战的问题,都推给他诸葛亮回答。他不仅要从与来人对形势的谈话中捕捉相关信息,而且还打算通过倾心交谈结交朋友。结果,直率的鲁肃经过诸葛亮的争取,透露出江东的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以及作为决策者孙权目前害怕曹操兵多将广、不敢决策抗曹的心态,于是诸葛亮就自告奋勇,出使江东鼓动其抗曹。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给予诸葛亮很大的支持。

诸葛亮在见到江东决策人物之前,首先遭遇到的是一批力主降曹、胆怯自私的文官。他们虽非决策人物,但对孙权决策有重大影响。尤其是谋士张昭,曾经是孙策临终时指定的江东内政的主要决策顾问。这些人的投降主张已经严重地干扰着孙权抗曹的决心,诸葛亮采用了快刀斩乱麻的果断手法,对各种不利于孙刘联兵抗曹的言论,一驳到底,不拖泥带水。

很快,诸葛亮与孙权直接会谈。他看到孙权“碧眼紫髯,仪表堂堂”,立即判断对手有很强的自尊,“只有激,不可说”。对待这位江东的最高权威人物,诸葛亮对准他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不但把曹操的实力格外加码地描述了一番,而且一点也不委婉地建议他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

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个话柄,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对方难以承受的重磅炸弹:“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枚炸弹既是对孙权的强大刺激,也是对孙权的有力鞭策,当然还是刘备一方对抗曹的坚定表态。此时,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在鲁肃的斡旋下,诸葛亮与孙权的谈判迅速恢复,并且很快实现妥协,事实证明了这枚重磅炸弹的有效威力。十分清楚,诸葛亮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向孙权展开强大攻势的,这完全符合当时形势对双方的要求。

在最精彩也是最关键的与周瑜的一场谈判中,诸葛亮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旦抗曹开始,他必然也是主帅,诸葛亮必须调动起他强烈的抗曹愿望。于是异想天开地利用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诳称曹操有染指孙策遗孀大乔和周瑜妻子小乔的念头。这不啻在周瑜最敏感的部位砍了一刀,把一个故作深沉、正得意洋洋地对诸葛亮大演其戏的周郎刺得顷刻之间离座而起,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意愿和盘托出。请将不如激将,诸葛亮可谓神机妙算,仅凭几句话就完成了联吴抗曹的艰巨使命。

一个平庸的谈判家很难有如此的胆识,因为这要冒造成整个谈判失败的危险,给自己一方带来严重的损害。但是,诸葛亮决不是徒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意气用事的人,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完全是肯定了孙权绝不肯轻易降曹的缘故。应该说,诸葛亮对这种“破坏性的试验”还是心中有底的,正如他后来用《铜雀台赋》激怒周瑜一样,都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激将术,通常是从反面刺激对方,使其接受建议,从而达到下面激励的效果。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对有的人正面鼓动难以奏效,就不妨有意识地运用反面刺激法,直接贬抑对方,以激起对方的正面心理冲动,使其在不自觉中接受说明。

某公司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中层干部,大伙希望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小赵揭榜应聘。可是小赵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大伙一时也不知如何说服他。这时,一位同事便采取激将法,一脸鄙夷地对小赵说:“小赵啊,你可是个大学生,学了一肚子玩意儿,却连个部门的担子都不敢挑,真是个窝囊废!”“我是窝囊废?!”小赵一急之下,当场揭榜应招。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将术其实就是想方设法激励人们产生超越自我的好胜心理。

使用“激将法”说服他人,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一看准对象;二讲究分寸。

激将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般说来,不适合两种人。不适合沉稳持重、办事稳妥、社会经验丰富的人,这种人很容易看破你的意图;不适合自卑感强、性格内向、做事谨小慎微的人,激将会被他们误认为是对他们的挖苦、嘲笑,并极可能导致怨恨心理。所以,激将法只有在那些社会经验不太丰富,且容易感情用事的人身上最为管用。

同时,激将法不宜过于刻薄,那样容易使对方形成反抗心理,而语言无力,不痛不痒,则又难让对方的情感产生震撼。所以,在使用激将法时,既要防止过度,又要避免不及。

9泵钣镉Χ蕴概薪┚

有一句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谈判,只不过弹簧变成了对手。对手的攻势一旦起来,毫无疑问不利局面就会推向我方。这时怎么办?当然是设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如何去做呢?一般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或技巧。

一是要头脑冷静,切不可言语冲动,刺激对方。“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辞尖刻会形成感情对立,对改变局面极为不利。

二是更换谈判团成员。非常有经验的谈判家不会触怒对方而被要求离开,因为他可能要在换人策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让可能刺激对手的成员离开,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三是用轻松的话题缓解紧张气氛,用不同的方法重新解释问题。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或者讲一则娱乐新闻、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可以缓解紧张气氛。而如果提供新的理由、新的信息,就可以探讨更广泛的问题;而如果找到一个桥梁,就能够使需求部分达成某些方面的一致。

四是审查过去或将来的需求,一同揣摩达不成协议的后果,然后制定补救方略,或是由双方人员建立一个特别工作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五是试着改变谈判室的气氛。如果谈判中关于双赢的重点已陷入低调,试着将它变得更具竞争性。如果谈判已很难控制,试着打开更多的双赢通道。

除此之外,谈判中,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艺术,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在谈判中把沉默当作语言,不仅可以起到语言的作用,甚至可以让其成为谈判桌上的一件利器。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谈判者在和别人谈话中,当他感到乏味时,会拿起桌上的报纸或其他什么,随便翻阅起来,这是暗示对方,报纸虽然很乏味,也比你的话有意思。每当这时,知趣者大多会停止谈话。

实际场景中,如果我们面临着对方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对他所说的东西感到厌烦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在位置上,一言不发。

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一次演讲中,突然停顿,取出了表,站在讲台上默默注视观众,时间长达72秒之久。正当听众迷惑不解之时,他说:“诸位刚才所感觉到的、局促不安的几十秒长的时间,就是普通工人垒一块砖所用的时间。”赖白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演讲内容,实属高超。

在谈判中,默语所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多彩。它既可以是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流露;既可以是毫无主见、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标志,谈判者应根据谈判进展和现场气氛,分析对手,从而作出应对之策。

林肯和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出林肯已失败。于是,林肯在最后的一次演说中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面孔。然后,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入美国参议院,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们提出的这个重大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于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儿,林肯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以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

“即使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条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

林肯在辩论中就是巧妙地运用了默语,一举扭转了败势,是成功运用默语的经典。

默语还可以作为谈判中一种有效的策略。它可以让对方也就无法继续展开攻势并可以消磨对方意志。时间越久,对方越有可能感到厌倦,谈判的局势也就会有所缓和。

80年代末,硅谷某家电子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其先进性尚不能被公众理解,而此时,公司又负债累累,即将破产,这种集成电路能否被赏识可以说是公司最后的希望。幸运的是,欧洲一家公司慧眼识珠,派三名代表飞了几千英里来洽谈转让事宜。诚意看起来不小,一张口起价却只有研制费的三分之二。电子公司的代表站起来说:“先生们,今天先到这儿吧!”从开始到结束,这次洽谈只持续了三分钟。岂料下午欧洲人就要求重开谈判,态度明显“合作”了不少,于是电路专利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进行了转让。

硅谷公司的代表为什么敢腰斩谈判呢?因为他知道,施压有两个要点:一是压力要强到让对方知道你的决心不可动摇;二是压力不要强过对方的承受能力。这是谈判中常用的拖延战术,是对谈判者意志施压的一种最常用的办法。

人的意志就好似一块钢板,在一定的重压下,最初可能还会保持原状,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慢慢弯曲下来。突然的中止,没有答复往往比破口大骂、暴跳如雷更令人不能忍受。所以这也是一种打破谈判僵局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10弊詈笸牒要谨言慎语

所谓最后通牒,是谈判中常用的一个策略,但是,用这个策略要承担很高的风险,因为最后通牒带有强硬、不友好的味道,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从而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会使矛盾升级。一般来说,只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才能使用最后通牒。

(1)知道己方处于强有力的地位,掌握了调处争议的主动权,对方要解决争议只能找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